一、让零零后小朋友也喜爱的评书家
前阵儿的一个周末,我们一家三口开车两个多小时,到一处偏远人少的海边玩儿。路上,老公用蓝牙把汽车的音响连接到他的手机,点开他手机上的喜马拉雅听书软件,竟然传出了一段特别耳熟的评书连播。听了好半天,我想起这是田连元的声音,播的正是他的《隋唐演义》。
我和老公自然是爱听,毕竟小时候就听过,都是童年记忆啊。本以为女儿会闹着不肯听,以前在车上都是给女儿放歌听的。没想到的是,女儿第一次听到评书这样的说故事的形式,觉得非常好奇,竟然竖着耳朵一声不吭地听了好久。
起初,我担心她听不听得懂啊,毕竟这是部涉及中国历史的长篇小说。没想到,说到有趣处,女儿在后面咯咯地乐个不停。一集放完了,可是剧情正在关键点,女儿叫着“别停!别停!我还要听!”
就这样,原本枯燥的漫长路途,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回程的两个多小时,按以往的经验,她玩儿了一天会累得在车上打盹。可这次她连觉也不睡了,还惦记着要听田爷爷的故事呢。
二、唤起我们的童年电视记忆
我和老公不由得回忆起童年。
依稀记得那是我十岁的时候,也就是1985年,那时候家家都有电视机了。每天,我都有固定的节目要看。先是下午六点,动画片是一定不能错过的。接下来,就是评书连播。当时,播放的就是田连元先生讲的《杨家将》。
在听这个证书之前,我还没有多少历史知识,甚至不太喜欢历史这东西,觉得非常枯燥,对历史故事中的人物更是知之甚少。杨家将是我熟知的第一批历史人物,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等等主要人物的名字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杨家将三代人精忠报国的感人事迹, 让少年的我内心涌起无限的对英雄的崇拜之情。
或许每个少男的心里都有个英雄梦,而每个少女的心中都有着对英雄的仰慕和迷恋。田连元先生在电视上的评书《杨家将》在我的少女时期适时出现,无疑,这样的忠义故事,传递着的正能量,对我后来的人生观的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或许就是偶像的力量,更是娱乐传媒对大众的社会责任吧。
后来,评书《杨家将》不仅在东北三省出了名,一直火到了首都北京,不仅上了中央电视台,还上了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那时的央视春晚几乎是家家必看的大年三十的重要元素。因此,田连元很快就被人国观众所熟悉。
和其它几位评书艺术家不同的是,因为他是在电视上播讲了评书,他的形象和他的声音一样深入人心。可以说是真正的台前幕后的明星。
因为东北和北京的评书热播,全国各地的电视台也纷纷开始说书。
三、田连元的成长经历
田连元是在1941年出生的,家在吉林省的长春市。他原名是田长庚,是长寿的意思。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说书人,在他们的熏陶下,田连元自然而然地走上这一行。
童年的小田连元过得辛苦,七岁的时候,全家跟随父亲来到天津,因为父亲在天津的南市东兴市场说书。
南市聚集着十来个说书场。当时天津说书业有名的人物都在这里,小田连元有机会挨个听听,从小就受各种风格不同的说书名家的熏陶。可以说,有些功底,是牢牢融进他骨子里了。
南市也有书摊儿,很便宜就可以租看一个星期,小田连元在那段时间看了很多的杂书,而且,小孩子记性好,看过的故事,什么帝王将相、忠孝节义都装在脑子里,为未来的说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无忧无虑的好日子在田连元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戛然而止。作为家里的经济支柱,田连元的父亲得了肝炎,肺也不好,无法像以前那样长时间的说书了。而田连元是长子,很自然地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他只能辍学,从此,14岁的田连元走上说书挣钱的道路。
辍学之后,田连元拜了天津曲艺团的演员王起胜为师傅,并改名为田连元,意思是连中三元。
1956年春节,单田芳在辽宁省的鞍山,第一次登台说书。之后便一直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评书事业中。
1994年田连元创办了单田芳艺术传播公司,不仅录评书,还录制了电视剧。
四、唯一学过武功的说书人
田连元评书还有一个特点,他擅长动作的表演,这也正符合了电视评书的特点。能看出他有一定的武术功底。
田连元在天津学说书的时候,他父亲让他去学武术,他曾跟李寿山先生学过形意拳,跟岳家林师父学过武术。
五、田连元的艺术成就
田连元是深受中国观众喜爱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开中国电视评书之先河,曾荣获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是“本溪评书”非遗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任职中国曲艺家协会评书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华曲艺学会常务副会长、辽宁省曲协名誉主席。
他的说书风格生动传神、风趣清秀,富于新意,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有:《杨家将》、《隋唐演义》、《刘秀传》、《楚汉之争》、《水浒传》、《施公案》、《津门传奇》、《瓦岗寨》、《孙膑与庞涓》、《小八义》等。他不仅说评书,还演过京剧、写过戏、导演过歌剧。
六、从车祸重伤并丧子之痛走出,继续为评书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
2014年5月,田连元的小儿子从机场接田连元回自己家的时候发生车祸,小儿子当场死亡,田连元重伤,醉酒肇事司机判赔129万元。田连元连小儿子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让他心痛不已。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和修养,田连元完全康复。
田连元并没停止工作,除了日常工作之外,还经常致力于评书艺术的发扬光大事业。比如,2016年,已经75岁的田连元在沈阳的“非遗大讲堂”上演讲,向大家介绍评书这门传统艺术的发展史,诠释这门艺术的核心魅力。
田连元也收徒传授技艺。但他收徒严格,既不为名也不为利,所以他至今一共只收过七个徒弟,用心地传道授业解惑。
在这里,作为粉丝一枚,衷心祝田连元老先生健康长寿、永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