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复盘这件事,你千万不要犯与我一样的错!

来源:东饰资讯网
复盘

2周前我的成长小伙伴小际在能量嗷嗷群里冒泡,发了一张三方微信语音通话长达194分钟的复盘会议图片,大声号召:我们要不要也来每周一次的交流复盘会?这颗无意投进我视野的石头,却让我在2018年收获了最大的成就事件。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有个问题从去年开始就一直一直的困扰着我。那个问题就是:我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插件,能够与社群一起走,走的更远?我到底要在个人成长领域卡位哪个关键词,持续的积累发展?看到小际热情满满的卡位思维导图,我就无比羡慕。因为2周前,对于这个问题我依旧一筹莫展。

去年我假设过自己可以卡位“阅读”,但经过2018近一年的验证,这个假设不成立。因此,我就一直反复研究我的天赋优势。经过盖洛普优势测试,我的核心天赋是思维。如何利用好它,优势报告给我的建议之一是:花点时间来写作,这是一个帮你整理思绪的好办法。所以,我在今年10月底重新开始写作,写自己在思考什么问题,写自己有什么想法,写自己……。让我惊奇的是,对于这样的话题,我简直有说不完的话,还收获了小伙伴的肯定和鼓励。这也让我深深的折服于弘丹的话——你的思想值得被看见!

但是,难道我要卡位“写作”吗,出于我说不清缘由的直觉,我否定了它。所以,文初说的那个问题,我还是无法解答。而正是在这个时候,感觉是一种天意,我无比偶然又似乎必然的遇到了它。没错,“复盘”。复盘是我期待的标签,在我进一步了解它之后,更是深信不疑。

为什么我会突然对“复盘”产生了这样定位?

复盘,是我去年接触知识付费之后才知道的一个概念。现在回头想来,的确我也只是“知道”了而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而我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它,使用它,更不要说是把复盘变成我的一种思维方式。那这次为什么它就会像我的真命天子一样突然出现在了我的生命里呢?因为,我做了下面这件事。

永澄老师说过,你接触一个事物,知道它到底是个什么才是第一步,不要先着急着去想它怎么做等等后续的问题。这也正是我的问题所在。我去年至今做过的一切所谓复盘,都只是套用了复盘的模板,也就是说,我只知道怎么按照模板来填写,完成所谓的复盘。但我没有详细的去了解思考一下,到底什么是复盘,它与我们经常说的总结又有什么不同?我做的真的是复盘吗?我为什么要做复盘?等等问题。正因如此,我做的一切复盘,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巨大作用,甚至还在自己的心里产生了一个“复盘很麻烦”的念头。现在真恨不得暴揍一顿自己,嘲笑自己的无知。

那到底什么是复盘呢?

邱昭良老师通过《复盘+:将经验转化为能力》回答了我这个问题。复盘,最初是一个围棋术语,即把围棋对弈过程还原并进行研讨、分析的过程。后由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引入到商业、职场等领域而广为人知。对于复盘,邱昭良老师总结了3个核心关键词,即亲身经历-过去-学习。也就是说,复盘是向过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学习的过程。这里需要进一步深究的就是何为学习。学习这个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而在复盘中的学习,指的是落于实践止于行动的学习。所以,只是知道,但没有在行动中实践应用,就不是复盘中所说的学习。

此外,复盘有结构化的流程和逻辑,这点与总结不同。总结是对一定时期内的工作等事宜进行梳理、汇报,每个人可以依据自己的习惯以及悟性进行,没有固定的模板和结构,也不是一定要包括对目标与现实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经验提炼等。而复盘不是。复盘为了确保学习的真实发生,就必须遵从特定的步骤和逻辑。它不仅包括目标的回顾、评估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也要对亮点和不足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经验和教训,最后进行转化,应用于以后相似的行动之中。这样,才算是一次完整的复盘。

那为什么要复盘呢?

根据微软“721”模型,我们70%的经验来自在岗工作时的学习(边工作边学习),20%从他人身上进行学习,剩下的10%才是来自常规的培训。所以,通过复盘向自己学习,把学习到的再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形成可靠的经验和技能,是个人获得快速成长的绝佳手段。

当然,也不能单薄的仅仅依靠复盘。毕竟复盘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萃取的复盘经验可能也带有成功或失败的偶然性。所以,对于我个人而言,持续积累“复盘”这个关键词的同时,同样不会放弃其他的学习渠道。也正因这样的认知定位,所以我借用邱老师的书名,为自己添上“复盘+”的标签。

这其中有2层含义:

  • 一来,这是复盘+其他有利于个人成长的任何其他学习方式;
  • 二来,我会用复盘这个工具实践于我的各个领域,比如我会复盘自己的婚姻关系,我还会复盘我的一周计划落实情况,我也会复盘自己近期阅读的状况,等等。

不过,我也不能太高兴。2018年11月之后的1年,我会不断的实践、学习复盘,以验证我今时今日对自己这个标签的假设。为什么我会提醒自己这一点?除了去年失败的缘故之外,更重要的是我上周的一次小复盘,帮我发现了一个自己巨大的假设问题。

至于我是如何进行了一次小复盘,从而发现了自己巨大的假设纰漏,我将在下一篇文章再细细叨来。

ChangeLog

“复盘+”代言人

完成时间:2018年11月21日14:05:48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