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开头,有个问题想先问问大家。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为什么本科学位分有B.Eng., B.Sc., B. A., B.Mus. 等等,种类繁多;而到了硕士学位基本就是两大类 M.Sc. 或M.A.,而到了博士阶段,几乎都称为Ph.D., 即Doctor of Philosophy (还有一小部分D. Eng.)?
关于此,鄙人是这么理解的,高中毕业以前的各类基础知识 (自然或人文科学),只属于最基层的铺垫,而且不具备方向性,全面发展,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准备在社会上基本的“生存”能力。本科阶段,依然处于知识贫乏期,但是如建造不同形态房屋的地基阶段,此时应对对自己所选专业方向进行进修,需要讲师大量传道授业答疑解惑,从而夯实基础,重点在汲取知识;到了硕士阶段,什么时候可以宣称自己具备硕士学位的资格呢?是在发现了一个问题并把这个问题解释的非常透彻的基础上 (我对其他专业没有发言权,至少工程类应是如此),你可以名副其实的称自己为硕士;那么博士呢,就需要更进一步,你要在硕士的基础上,发现一个问题解释这个问题,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博士。这也就是为什么博士候选人在刚开始的1-2年甚至3年都需要经历的阶段,就是大量阅读文献 (literature review),了解当下这个方向的发展水平 (State-of-the-Art),之后踩在人类的肩膀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有人问,你说这个跟你开头提的问题有什么联系?—— 这是一个需要自发产生多少思考的量的区别。
硕士的时候基本上只分为理学硕士 (M.Sc.) 和文学硕士 (M.A.),因为思考和解答问题方式的差异。而博士,统称为哲学博士 (Ph.D.),因为“博士在读”,是一个培训过程,是一个培养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1. 为什么是“哲学”博士?
什么是“哲学”? 大概这是人们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哲学是一门介于神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探究方法论 (Methodology)的学科【此处仅代表个人观点】。把怀疑当戒尺,以逻辑为纸笔,从理性论证为基点出发,演绎为方法,抬杠式的讨论问题。
【中西方哲学存在差异性,以后另外讨论。本文中谈及的哲学仅限西方哲学。】
那什么又是“方法论”呢?
请注意,它是非常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方法 (Method)”的。方法一般而言指的是一种方式 (approach),比如,收集材料,处理数据可使用的工具、技巧等,注重的是HOW (如何做);而方法论是研究“方法”的理论,涉及方法的假设,理论和原则等,如欧式几何的五条公设、五条公理及二十三条定义,着重的是WHAT (是什么) 和WHY (为什么)。它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可以指导我们“正确/恰当”的使用方法。
所以,很多人觉得,只要在学术/知识的领域有了建树或突破,便能名正言顺的声称自己为博士 (Dr. XXX),依在下愚见,其实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纯粹或直接。之前看过一本书,题目是《How to get a Ph.D. (如何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 (我建议博士在读生有时间可以去阅读一下) 作者是Estelle M. Phillips 和 Derek S. Pugh。书中从第一章开始剖析博士生教育的本质,到如何顺利成为博士在读生,到博士生的资格,如何做研究,Ph.D. 的过程,博士的考察制度,再有三章单独讲如何管理你的“老板 (即博导)”,如何管理跟不同人种同时的关系、适应不同学术环境和如何指导学生 (从老板的角度出发)。
综上所述,博士并非只要求学术能力,如果你在生活中见到一个高分低能,情商让人捉急的Dr.,请千万别一棍子打翻一船人,我只能说,他从本源上就理解错了“博士”这个客体的存在。
2. “思辨”和“怀疑”
初中时的政治课本教过我们,“人和动物最本质的区别是人会使用工具。” 细细想来,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似乎在于人要思考。
处在“哲学”最核心的词汇是“思辨” (不是“思辩”),而“思辨”必不可少需要“怀疑”,“怀疑”反之也正是“思辨”成果的检验方式,避免轻信独断和未经证实的结论。而这跟成为一个博士所需要做的各项事宜恰有异曲同工之妙。
首先,文章开头说到博士在读生都要发现一个问题,可是问题从哪儿来?
如果阅读的所有文献和各类书籍,你选择100%相信,也丝毫没想过去怀疑其中立论的各条假设、原则,和成立的条件,那哪里来的问题可言?延伸开来,如果世界上的所有人都选择“接受”,而不是“思辨”接收到的每一byte的信息,那整个社会还有任何发展的指望嚒?如果没有笛卡尔根本彻底的“怀疑整个世界” (他甚至不相信先哲书本,一定自行操刀解剖小牛,以实践检验),哪里会有“我思故我在”而引发的哲学体系,又哪里会有基于欧式《几何原本》的解析几何的存在?
“思辨”怀疑是理性文明的开端和标尺。所有的思想都要因怀疑而诞生,最后还要能经得住怀疑才算合格。
正是照着这个标准思考,西方人才有了哲学,才有了科学,才创造了现代文明。
每每谈及“思考”和“怀疑”,从我个人的成长体验中感受到的是“常常会被莫名其妙的迁怒”。举几个例子:
路人甲:“我觉得他还是挺成熟的,他俩还挺合适的。” 问:“什么叫成熟?怎么合适法?”
路人乙:“我觉得他好优秀啊,每次考试都是前几名。” 问:“优秀是什么?”
路人丙:“这么胖还好意思穿露脐装,牛仔裤绑那么紧!” 问:“因为比一般标准稍微重了一点,所以人家就不能穿自己想穿的衣服了嚒?”
。。。。。。
。。。。。。
如此下去,常常对方在心里默默的怒了,而发展成了发问者的无理取闹。
社会发展到现如今,哲学就是整个哲学史,与科学一样有现成的产物,各种学派。你身边的几乎所有人喃喃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都是哲学哲理衍生而来的的通俗版,感悟版,教学版,鸡汤版,比如虚无主义啦,宿命论啦,唯物唯心主义啦等等~
可能你会直接择取别人的“哲学”观点而为己用,也许动机只是你“眼中”看到的“别人”生活的挺好。那么重点来了,你不是“别人”啊,“别人”具备的条件可能你没有,你的资质“别人”也不一定拥有啊?很多看似“理所当然”的论断真的就是符合你内心深处的认知嚒?一旦我们对很多“习以为常”的话语习以为常,随之而来的就是误解、偏见,傲慢,歧视。既有的观念,日益深刻的成见真的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将你吞噬,束缚。
一个人的傻,都有一种可怕的感染力;一群人的“执着”,那简直可以惊天动地,山崩地裂。【希望有心的同学们可以去读一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体会一下作者笔下的“酱缸文化”。】
3. 结语
综上所述,博士不过应是更善于思考,辨别和处理信息的一类人而已。
然而,对于现在社会中很多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去读博士,博士毕业再找不到工作而去都博士后的那群人,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他们局限了自己的思维,把面前的路越读越窄。究其根本,是没有明白博士的本质于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
从另一面来看,是不是博士就是一群只讲究理性、逻辑推理,只懂得举证、立论,而轻视感性,不懂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些美的人呢?
我个人觉得需要在此为广大还在奋斗路上和已经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博士(在读)同胞们正正名。热爱科学崇尚理性的人跟其他人一样,看山是山,景仰高山的威严;看水是水,爱怜溪流的清澈;看到一朵花,他们一样能感知绚丽的色彩,曼妙的形态,醉人的香气;更甚者,他们还能察觉到埋藏在深层的美,那是不同频率跳跃的光子,是完满无缺的对称解构之美,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分子弥漫的微妙...
至此,你还觉得那是一帮“机器人”,无法感知这个世界满满的温暖和善意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