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

来源:东饰资讯网

当今社会繁弦急管灯红酒绿,急功近利车水马龙。如此快节奏的生活下的人们似乎不做无用之事,做任何事情心中存着某些目的,看到任何事物都会从有用与无用的角度来判断。但是,有用与无用真的是二分法吗?随着我们目的的改变,时间的延长,空间的扩大,所谓的有用与无用很可能换了位置。然而,什么是无用的事?什么是有用的事?

难道与升官发财,扬名立万有关的,都算“有用”的?比如,经常有人会在一些社交场合相互交换名片。回到家查看名片时会有一些有用无用的判断,这个哥们儿“没用”,名片一扔;这哥们儿“有用”,名片留着,电话存手机里。但是,细想一下,被你扔掉的名片里的哥们儿可能是与你志趣相投的人,倘若联系的话,日后可能成为朋友,扔人家名片的同时可能你也错过了一个有趣的人。那么,那些被你留下来的“有用”的名片就一定能帮助到你吗?也许你鼓起勇气的给人联系,人家不一定会搭理你,甚至会给你吃闭门羹。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

那么,到底什么是“无用”什么“有用”?别急,先听我讲个庄子在《人间世》中所讲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黄公望当年自嘲的无用之作《富春山居图》如今却成为了国宝级文物

其实,通过庄子讲的故事我们可以知道,表面上看起来“有用”有实际价值的东西确没有表面上看起来相对“无用”没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存在的长久。桂树因为可以吃,所以被人砍伐;漆树因为可以用,所以被人割皮。而不成材的树,先天残疾的人却因为自身看似无用之处而得以保全自己。就连庄子也感慨,『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当然,我这里并不是鼓励大家追求“ 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无用境地,而是希望大家能够重新理解庄子道出的无用之大用的观点。抛开你对事物的原本认知,多角度、多维度、动态地去观察和认知事物的本身,少些世俗多些自然。想想之前看到的新晋大学生报专业的冷热门的报道,财经类、政法类、计算机类、医学类等专业简直是场面火爆;相对来说,什么汉语言文学类、哲学宗教类、天文社科类等专业确是门可罗雀。诚然,“有用”“无用”论已经渗透到了象牙塔般的大学校园,可是,我不禁又要发问,与多少人现在从事的工作是你之前在大学的专业呢?答案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有用”与“无用”你自己心中已有答案。人们常说的这样的一句话:“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其实也是在大家宣扬无用之用,不禁联想到《世说新语》记载一则轶事。

陶侃画像 有很多时候,人们总会问这个东西有没有用?那个东西有没有用?无非是想尽快得到一个功利性的结果,那么,请问读书有用吗?如果有用,为什么2015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发布:中国人年均读书不足8本;如果没用为何国家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倡导全民阅读。我们暂时抛开脑子里“有用”与“无用”的认知,只有当你放慢着急的心态就会发现读书是一种乐趣。最重要的是,能够带来乐趣的,是读书本身,而不是读书以后的结果。也许,你闲暇时光阅读的一本书,不会对你造成任何影响但它却会像汇入江河的涓涓细流一样,帮助你慢慢成长,开阔视野,树立新的认知,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无用之用的用处吧。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所以,事物本身的“有用”和“无用”其实也存在一个矛盾的统一的个体中,关于这点《老子》第十一章已有记载:

《老子》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shān)埴(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也。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一方面,事物本身的“有用”“无用”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如辐条与毂中的孔洞,器具中陶土的地方与器具中空的地方,房屋门窗四壁内与门窗四壁内的空间;另一方面,事物之间的“有用”与“无用”又是相互对立的,比如,器皿“有用”的是它存放物体的空间部分,还是器皿本身的陶土部分?这里的“有用”和“无用”却又不那么好区分,所以呢凡事光靠一味的主观意识去判断区分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一种近乎急功近利的不当做法。只有“有用”与“无用”相结合起来去辩证的对待事物,才会创造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看似无用的大用之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