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孩子间友谊的小船,可能因为你的不当介入说翻就翻

来源:东饰资讯网
孩子间友谊的小船,可能因为你的不当介入说翻就翻

带乔和他的好朋友叮咚一起去游乐场玩。车上,两个人用对讲机当战斗机玩游戏,中间两人有一些肢体冲撞,叮咚拿对讲机拍在乔身上。我观察乔一开始依然沉浸在游戏里,并没有不适或者反抗,就没有介入。

后来两人肢体冲撞的力度有些大,我介入说:“看到你们两人互相碰撞身体,我的心扑通扑通跳得厉害,请你们各自把握好力度哦。”这时,只听乔一边用手抵挡叮咚的攻击,一边对叮咚说:“叮咚,你的力度太大啦。”两个人没有再继续用力冲撞。

在游乐场海洋球池里,两个小家伙拿球互扔,有一下,叮咚整个人扑过去,先用脚踩乔,接着压在乔身上,乔整个人被埋在球池里。我再次介入,从后面抱住叮咚,对他说:“看到你踩乔,整个人压在他身上,作为他的妈妈,我看了觉得很心疼呢。”叮咚没有再继续。

从游乐场出来回家的车上,两个人又玩起战车撞击游戏。我观察乔基本只是“按道飞行”,叮咚则喜欢拿他手里的对讲机撞击乔的对讲机,后来又有激烈冲撞的迹象。只见乔整个人缩起来拱向我,说:“哎呀,叮咚,我不想玩啦。”叮咚还是继续。我问乔:“你不想玩这个游戏了是吗?那你可以直接对叮咚说哦。”乔转向叮咚说:“我不想玩这个游戏了。”有一下,叮咚用手拍乔的头,乔表现出难受的样子,我继续鼓励他:“你不同意叮咚这样做是吗?你可以直接对他说哦。”于是,乔又转头对叮咚说:“我不同意你这样做。”两个人安静下来,开始喝酸奶。

P.E.T.原则: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家长不做裁判,而是中立的第三方,只做孩子间沟通的协助者,鼓励和帮助孩子间互相表达感受和需求。

在第一个场景里,我用一条我信息表达了当下我真实的感受(紧张担心),但孩子的行为还在我的接纳范围内,因此我并没有改变对方的意图,只是发出一个提醒。

第二个场景里,我不仅发送了我信息表达感受(心疼),而且采取具体行动制止了孩子的行为,因为那一刻,叮咚的行为让我感受到了不接纳,这里触及到我的界限了(身体冲撞力度预计造成受伤)。但并不妨碍我用一种无伤害、内外一致的方式来表达不接纳。事实上,我的表达改变了叮咚的行为,也没有给他带来情绪。

第三个场景,孩子在互动里有了困扰并向我发出求助信号(身体语言),我介入给予支持,引导孩子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必须承认,面对孩子之间肢体冲撞,我内在有个不安全的感觉升起。这一次,我带着意识第一时间看到它,并把它和现实区分开来,不是因为自己的不安全感(陷入焦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界限进行把握,并由此选择介入时机。

孩子友谊的小船,可能因为你的不当介入说翻就翻。因此,如何适时介入孩子间冲突又不伤害他们之间的关系,值得细细琢磨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