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年庆合影万事互相效力。好人可能办坏事,而那些看似无能的人,甚至坏人,也可能成就好事。真正的好人,恰恰是知道自己是坏人的人。……知无知所做的事很小很小,对参与其中的每个人而言,过得阳光、充实而有意义,这就足够。扎根大地、播撒真爱、向往美好,是我们的心愿;温和而理性、温柔而坚定、温暖而纯粹,是我们的期许。
这是一种谦卑低调、体贴入微、轻松自在的姿态,她立足于个体的卑微的生命,又将这种生命与人性的尊严建立关联。快乐的猪未必快乐,痛苦的苏格拉底未必真的痛苦。人活着,总想多看些美丽的风景,呼吸些新鲜的空气,经历些不一样的事情。
以前小一些的时候,就是希望成为一个温和、宽厚、胸怀宽广的人。在别人眼里,我经常是一副慢吞吞的样子,说话语速慢,做事情慢,走路慢,笨笨的,钝钝的。但我知道我不能与“温和”相符。就是为着谌老师的“温和理性、温柔而坚定、温暖而纯粹”而感动,所以常来知无知坐坐。哪怕什么也不做,不翻书,不听讲座,不玩手机,就是在那里带着,坐着,也心安,不会觉得心慌。
虎爷(导演)发言一、周年庆,生快!
今天,8月8日是“知无知”标准的周岁生日!
北大贺卫方教授二、渊缘,初识:
2015年9月,我待业在家。阿标发给我一条链接,是关于红楼梦的一期读书会。地址在纬二街。我和阿标在北郊上班时,曾充满热情的讨论过红楼梦。有个周日,恰好在小寨附近,一时兴起,和朋友上楼。如同小索所言:抱有希望的往往失望,不抱希望的试试看的心态,往往会有惊喜。
红楼梦读书会那天讨论这部作品,印象深刻的就是“和解”这个词。
恩,我听到了新的解读,听到了不同阅历不同的人对于它的不同的见解和声音(有一个律师分享他青年时期的朦胧的初恋)。觉得有趣。开始有点对这个读书会感兴趣。
那阵子我自己的状态比较差,很难有感兴趣的事和人。所以,即使觉得读书会有趣,也是迟迟不肯动身(懒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推延到春节之前,才来第二次参加读书会,周六的红楼梦读书会活动。
有没有找到我呢?后来周四晚上的人文通识也常来。印象最深的那次是谌老师拖着病讲圣经中的文学批评,比平时时间长了很多,满头大汗,好辛苦。非常敬重谌老师!
起初我并不知道谌老师之前的公开辞职事件,并且在网上引起国内外的轩然大波。有个人问我,为什么他在网上争议那么大,离开了学校,又在学校附近弄一间类似书店的地方,说明还是很留恋学校。言语中质疑辞职是主动还是被迫。
我回了一句:你见到了本人,讲了话,自己没有判断力么还要去听信网上?
如同《散入春风》中作为知友的那段表白:感谢知无知出现在我生命中的低谷期。如同泥潭中突然有人伸出一只手,一只温暖而有力的手。
三、知无知和谌老师
2015年8月8日,知无知成立于古城西安。创始人叫谌洪果。
知无知的名称,来自苏格拉底的无知之智,即“我知道我一无所知”。他知道越多,在智慧面前越谦卑;他做好人的标准,是时时与内心保持一致。知无知的初心之一,就是向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的古典学园传统,以及向孔子、王阳明等的私学书院传统致敬。
知无知努力让思想扎根土壤,怀着善意与慈悲,与世界握手,谦卑前行。
知无知的社群活动具体是这样:周一店休,周二心理学,周读三唐诗,周四是谌老师的人文通识讲座系列,(九月分开始暂停通识,讲《金瓶梅》,快来围观吧!);周五是松榆老师讲哲学,周六红楼梦读书会;周日《理想国》读书会。周内时间是晚上7点半,周末是下午3点-6点。周六晚上时不时的会有纪录片放映,或者会请一些作家艺术家和老师给大家做分享。过去一年中,这里已经开讲100+期,涉及人文、历史、哲学、宗教、音乐、教育等。
谌洪果,一搜百度,出来很多内容,我就不复制粘贴了。
我眼中的果老,是个常常穿一双布鞋的中年男人,实在是想称呼“老头”,代表亲切,但果老真的不老,四十岁的儒雅书生,常常笑呵呵的。
常常一眼认出谁第一回来,谁是生面孔,谁最近常来,谁最近好久没来了,他都记得好清楚。
常常在大家讨论热烈之时,忽然来一句,比如:我赞同女权主义!把跑了神的一两个书友瞬间拉回来。
常常指着樱桃、饼干、糕点、西瓜、葡萄或者其他:吃吃吃!
常常能听到果老爽朗的哈哈哈声。明明是个标准的北方大汉!那你可还记得,他曾在楼道和学生们读书上说的,我是个脆弱的男人,也是个内心非常忧郁的男人。果老说,西安是他的第二故乡。他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深沉、热爱。
我眼中的果老,是个看重家庭,非常富有责任心的好丈夫,好父亲。
四、收获;
参加知无知的社群活动,首先就是丰富、滋润了我的生活。我是宅的很厉害的那种人,朋友圈子小是原因,懒癌症患者也是原因,刻意回避,包裹和束缚自己也有点关系。
在自我封闭中,我接触和输入的东西特别少,少到快要干涸,导致我毕业这几年翻不出来正经读了几本书,做了什么事。我的生活没有色彩,单调乏味。
我在一遍一遍的相亲中,总是觉得对方是个很无趣的人,其实难道自己没问题吗?我一直以为自己对于某些东西的执着,拥有了就会变得快乐,可是并没有。反而,只有在阅读,交谈,在这里,才可以沉静下来,心安下来,平静下来。
认识了一堆朋友。并且在交流中获得有趣和喜悦。
比如我一直佩服江宁坚持参加《理想国》,我自己一听哲学,就被吓住了,她不仅坚持参加还一直交作业的。比如陈薇姐,在红楼梦讨论中,很多视角都令我突然顿悟。比如乐乐,声音很好听,特别爱笑,她已经周内周末都泡在知无知,不给约会留时间,我们以后怂恿下把读书会的单身男女们撮合撮合,肯定区别于外面的繁琐无味的相亲会;再比如小东,除了红楼梦,还坚持参加诗会的活动,更主要都是他自己坚持写诗,最近产量不少呢,红楼梦的里姑娘们他是要挨个儿写一遍的节奏哇;还有我们的管窥老大,对红楼梦那是真爱,第一期专题,每一章回的精读,他的发言都是耳目一新,都是深入研读的结果~~~
在知无知,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开始独立思考。我一直觉得自己是种混沌的状态,更多的是来自“接受”。即使有“有选择性的”接受和拒绝,似乎也是因为本能和喜好,而并没有真正独立思考之后的产物,在思考之后做判断和选择。
以往的大学除了留下一张毕业证书,似乎不记得还留下什么。网上常看到有人引用“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好吧,暂且认为那几年多少有些收获。以往没在西安念书的耿耿于怀,现在终于可以不必了。如今,不必奔波千里之外的异地,没有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我,重新在西安念一次大学,岂不是幸福之事?
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是一个走向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状态,参差多态才是幸福本源。在知无知,可以不断启自己蒙,不断的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和不同的人共同成长。
以及——妙不可言的巧合中,实现了自己小时候的愿望:有一间放着满满的书的书房。我不管,反正我把知无知当成我家的后书院、大书房!我就是那只是午后阳光下懒洋洋的晒太阳的猫。喵呜~~
我特别相信那个宇宙有个“心想事成”(也有称“吸引力法则”)的定律:只要你足够想要,全宇宙都会帮你吸引它过来,都会帮你实现。
感谢谌老师,感谢知无知以及那里的小伙伴们~~~
最后,借用松榆老师的话:套用《查令街十字街84号》的那句经典:朋友,若你来西安,可以到雁塔西路的世纪经典大厦A座十四楼的知无知坐一坐,这里一定会让你对这个城市多一分爱。
我在这里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