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涅槃后,佛弟子们为明确正法,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举行了佛经的第一次结集。佛教通常认为,这次结集是由佛陀的著名弟子摩诃迦叶主持完成的,参与结集的共有五百阿罗汉,故又称五百结集。
通过这次结集,首次将佛陀所说的教法汇诵出来,并按一定方式加以编排整理,从而初步建立了佛教的经典体系,成为佛教思想发展的根本源泉。
按照佛教史料的一般说法,第一次结集进行得很顺利,没有发生太大分歧。然而,不少佛教史研究者却认为,这次结集背后其实暗含了一场佛教教团内部的权力之争,争斗的双方正是佛陀的两大弟子——迦叶和阿难!
迦叶生于婆罗门富豪之家,却天生不乐世欲,向往方外生活。在其父母双亡之后,即出家修道。先是在婆罗门教中修行达十多年,后皈依佛教;以修头陀苦行闻名于世,在佛弟子中被尊为“头陀第一”。他年长于佛陀,德行深厚,佛在世时便对他推重有加,曾分半座予他,可见迦叶在教团中的地位。
而阿难则是与佛陀私人关系最密切的弟子,这不仅因为他是佛陀的堂弟,更由于他长年追随佛陀,尤其在佛陀晚年,他一直侍奉在侧,照料其生活起居,直至佛陀入灭。在佛弟子中,阿难被誉为“多闻第一”,他聪慧勤勉,品行优异,深受佛陀的器重。
迦叶和阿难都是佛陀晚年明确指定的传法之人,可谓左膀右臂,这也是我们今天在寺庙里,常常会看到释迦牟尼佛像左有迦叶、右有阿难的原因。佛典中尽管记载了两人有过一些纷争,但也记载了他们之间的友谊,而且最后迦叶也将大法传给了阿难。那为什么不少佛教史家会认为,两人之间曾爆发过激烈的争斗和冲突呢?
这主要是因为,根据佛教史料记载,由迦叶主持的第一次结集,起初竟把阿难排斥在外,不让他与会。本来,阿难侍奉佛陀几十年,所闻教法之多无人能出其右,他是理所当然应该来参加结集的。但迦叶却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严厉指责阿难尚未离欲,不是阿罗汉,并历数其危害佛教的种种罪行;尽管阿难竭力为自己辩解,仍无济于事,被开除出了结集大会。
那么,阿难后来怎么又参加了结集呢?按有关佛典的说法,当天夜里,阿难调整身心苦修禅定,又得彼祇支子比丘解说指点,终于在一夜之间证得神通,成就了阿罗汉果,从而取得了参与结集的资格。
阿难重返大会后,迦叶向他解释,说之前之所以为难他,是受佛陀生前嘱托,以帮助他尽快成道。也就是说,这是出自佛意的权益教化之机,而非真正的争执。于是,大会的气氛由紧张又变得平和融洽,迦叶与阿难恢复了友谊,遂在迦叶的主持下,由阿难诵出经藏,阿那律诵出律藏,第一次结集顺利完成。
然而,这种说法却被不少佛教史家认为太过牵强。在他们看来,这场争执的背后,其实反映了早期佛教教团的内部斗争。由于佛陀生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他涅槃后,教团以谁为首,就成了悬而未决、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阿难长期陪侍在佛陀左右,处理很多事务,直到佛陀去世,也是他主持操办的后事。不管他是否有意,至少在旁人看来,他在一定程度上已然是教团的最高首领;但在迦叶等年长资深的比丘看来,以阿难当时的个人声望和能力,显然还不足以当此大任。
迦叶一开始找种种借口阻止阿难参会,其指责阿难的“罪状”,如请佛同意女性出家、以脚践踏佛衣、没给佛打水喝等等,今天看来颇有点“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奇怪的是,从佛典记载来看,阿难合乎情理的辩解却未获得与会比丘们的支持,四座之中竟无一人起来为之辩护!无奈之下,阿难只得暂时退出了结集。
当然,迦叶反对阿难而自己谋求领导地位,也并非出于一己之私;而是认为阿难还年轻,修行功夫不够,尚在学地,不堪大任。佛经中就记载了好几次迦叶以长者的身份训斥阿难,就像父亲管教儿子一般。等到纷争结束,阿难的地位和影响力已被极大削弱,他又被重新允许进入五百罗汉之列,参与第一次结集。毕竟,没有阿难参与的佛经结集,是不可想象的。
对此,有佛教史家指出,第一次结集以及迦叶与阿难之争,对佛陀涅槃后教团内部的统一是有重大贡献的,当然,这种统一是以阿难向迦叶屈服为代价的。通过此次斗争,消解了迦叶、阿难两派对立的矛盾,避免了教团的分裂,并使佛教教团在“依法不依人”的基础上达成了统一。
不过,由于没有了权威,人们对法的理解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就为百余年后佛教的大分裂埋下了种子。
还有学者指出,迦叶与阿难纷争的背后,还有路线斗争的问题。以迦叶为首的苦行派,注重严格戒律,禁欲禅行,他们认为“律”重于“法”,主律授戒的“律师”的地位高于讲经说法的“法师”;而以阿难为代表的学院派,注重探究人生“真实”,把握真谛。这种“律”与“法”的分歧,也成为后来佛教发展中互相制约的两种倾向,出现了苦行修持派与学院求真派的分野。
迦叶强调戒律对于佛教及教团的重要性,维系了佛教严于律己、重视践行的传统;而阿难则提倡诵经传法、多闻说法,从而有利于佛教向大众普及,包括推动佛教的门户向女性开放,阿难为佛教的发展,是作出了卓越贡献的。
也许迦叶个人并不太和阿难合得来,但最终,他还是把大法传给了阿难!佛法后来的弘传,是与他们最初的共同努力分不开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