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的8月阅读小结及一些想法

来源:东饰资讯网
-1-

一、读过的书

八月共读了8本书,数量不多不少,因为正值暑假,所以可利用的时间比较多。

马尔克斯 《族长的秋天》《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

马尔克斯的书可谓是我今年夏天的主旋律。从四月底《枯枝败叶》开始,到八月的《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我共读了9本马尔克斯的作品。从第一本书起,我就化身为马尔克斯的小迷妹。喜欢他讲述的故事,叙事的方式,神奇的脑洞,对生活的细致观察……

对于《族长的秋天》,马尔克斯说这是他最感兴趣的一次艺术冒险。“我在这本书里可以说做到了自由翱翔、随心所欲。”的确,《族长的秋天》里运用多人称对白,且行文自由,每一章只有一个段落,一个句子包含了数个逗号,甚至有时一个长句就转换了好几个视角。读罢,最深刻的感觉是,字里行间充斥着“孤独”,一如书签上的那句话:“他在自己的荣光中如此孤独,孤独得连一个敌人都没有剩下。

这是一本马尔克斯构思了十七年,且字斟句酌地写出的书。

而后一本《十二个异乡故事》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马尔克斯的短篇小说集我还看过《礼拜二午睡时刻》和《世上最美的溺水者》,各有特点。《礼拜二午睡时刻》的文字给我一种现场感,通过马尔克斯的文字,我可以清晰地看到那个炎热的礼拜二中午,穿着黑色衣服的女人带着小女孩行走在烈日下。《世上最美的溺水者》,有关海水有关玫瑰的香味。《十二个异乡故事》最易读,而且特别有意思。

-2-

印象最深的是《“我只是来打个电话”》一则。它讲了一个在路上搭顺风车的女子,为了打个电话居然被送进了女精神病院且被视为精神病者的故事。内容诙谐搞笑,但是却又带一丝悲哀。因为女子的丈夫竟然也认为自己的妻子患了精神病。

如果你对马尔克斯有兴趣,想开始阅读马尔克斯的书,我有一点建议给你。放下大砖头《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故事》,先读读他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和《苦妓回忆录》,很薄的书,一两个小时足以看完。接着读《梦中的欢快葬礼和十二个异乡故事》以及《礼拜二午睡时刻》。然后再读《番石榴飘香》,这本是马尔克斯的访谈录,通过阅读这本访谈录,我对他的了解更深了,而且在访谈里,他谈到自己的童年、家人、写作的渊源、如何写作、写作时的小癖好以及灵感的来源、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等等,这些都可以让读者更懂他,接着读他的《族长的秋天》《百年孤独》也不会觉得难读和枯燥了。而仿佛是在听一个未曾谋面的好友讲述一个他想象的故事。

嗯,在我心里,马尔克斯就是一个有才华的可爱的小老头。

-3-

圣埃克絮佩里《小王子》

-4-

这本书我读了不止一次。第一次是初一时,当时只记住了那顶蛇吞大象的“帽子”,第二次记住了小王子娇弱的玫瑰花,第三次记住了小王子最后孤独地离去。这是一本无论看过多少次,再一次看依旧会觉得新鲜会有收获的书。它很温和,带着暖意,教你什么是爱;它透过小王子天真纯净的双眼,教你看到大人的可笑和荒唐的行径。

爱是成年人的勇敢。愿我们的心中都一颗小小星球,有一朵属于自己的玫瑰。愿我们的身旁都有那么一个人,TA的爱让我们变得重要,独一无二。

凑佳苗 《告白》

-5-

我喜欢看故事性强的小说,这本《告白》,正中下怀,我看得酣畅淋漓。合上书页后,不禁唏嘘,书里的人物都好心理阴暗。几个告白者都自以为掌握着别人的生命,那种对生命的漠视,令人心寒。极善与极恶只在一念之间。

同一件事,不同的人的告白,说法竟大不相同。叙述的语气平淡,一点一点抽丝剥茧出真相和动机。但正是因为语气平淡,所以与残酷的真相形成反差,有杀人不眨眼之感。

阿城 《威尼斯日记》

-6-

第一次读阿城。《威尼斯日记》很有文化感。读过人家的日记再看看自己的日记,觉得自己写的东西真是好搞笑。在日记里,阿城谈哲学、歌剧、电影、书及作家,因为偏头痛喝中药,于是聊起了药方里的中药;还会记录篮球比赛的战况……书很薄,我装在包里,在地铁上时抽出来读,有的篇幅很短,有的篇幅较长,读起来很舒服。

既然无法成为阿城那样的大作家,那么看看大作家的日常也是极好的。接下来打算读他的《闲话闲说》。

PS:阿城在《威尼斯日记》提到两部电影《小偷》和《木鞋树》,他表示很赞,有时间要找来看看。

PPS:这个版本的《威尼斯日记》里有好多框框,大概是什么内容被和谐掉了,建议购买其他版本的。

曹文轩 《草房子》

-7-

家里有《草房子》这本书很久了,但是我一直没拿来看。趁着假期有时间,加上老弟推荐我看,于是从书架上抽出来。

我的第一感觉是很童年很淳朴。油麻地里小孩们的嬉笑打骂,少男少女间朦胧的情愫,热情善良的乡民,还有那个执拗的奶奶……

太久没有接触这种纯美的乡村小说了,也仿佛好久没见到稻田没听到蛙鸣了,于是想起了《芦花荡》想起了《受戒》,想起了一片熙熙攘攘的莲叶。

嗯,很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

马歇尔·卢森堡 《非暴力沟通》

-8-

终于有一本非虚构作品了。一直认为自己是个不会聊天也不会主动沟通交流的人,于是特地买了这本书来学习提高情商。受益匪浅。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观察、感受、需要、请求”这四个要素。作者举了很多例子,包括每一章节都会有小测试,目的都是为了教会在日常对话中将这四个要素放进去。

但是说实话,如果在日常中与人这样对话,也许对方会觉得我假惺惺,卖弄沟通技巧。所以如何正确地表达非暴力语言,还需要慢慢探索,在实践中进步。

这本书里印象最深的两点有:

1.“抽象的语言无助于深化自我认识。”我想到每逢新年我的目标总会有一句“to be a better one”,但是我常常做不到。读到这句话后我才知道那是因为我只提了抽象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实施目标,所以就像无头苍蝇一般到处乱撞也没撞出个所以然来。于是现在我的月目标便有了具体的事项和数字:如读完8本书及写读书笔记,更新简书七次,每周运动三次,坚持每天学习专业知识……这些具体的目标带给我的充实感比“to be a better one”这样一句空话多得多。

2.“很多人感到沮丧或灰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不清楚自己对他人究竟有什么样的期待。”以前我常常没来由地情绪不好,后来发现原来只因为对他人期望太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要求便说出来,旁人没有那么多耐心来猜测我的心思,正如我懒得时刻去猜别人想要做什么。

卡洛斯·玛丽亚·多明格斯 《纸房子》

-9-

这是一本关于书的书。很值得阅读。

布劳尔是这样的一个人:爱书狂 眉批癖 偏执型人格 嗜读如命。他在杳无人迹的海边建一座小房子,那座房子的墙是由他收藏的书本砌成的。他有一所房子,纸砖页瓦。

这本小书很有意思。我摘抄了大段大段的文字,作者的有些观点令我耳目一新。最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的翻译很成功,大量成语的运用,读起来自然舒服。我抄下了一些含成语的句子,因为此前没想过这些成语可以这么自如穿梭于字里行间。觉得自己很搞笑,把一本小说当作语文课本来读。

附上一段书摘:

“一本博尔赫斯充作窗台;一本巴列霍,上头一部卡夫卡,旁边填上康德,再铺上一册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当作门槛儿;还有科塔萨尔、专写砖头书的巴尔加斯·略萨;巴列-因克兰挨着亚里士多德,加缪和摩洛索里砌在一块儿;莎士比亚和马洛,在砂浆簇拥下终于难舍难分;所有这些书都注定要齐力筑起一堵墙,共同形成一道阴影。”

看到这么多作家名出现在一块儿,是不是很欣喜?

二、一些想法

1.关于小说

有人说书不等于小说,那样相当于看故事会。有人说给他一周时间,他就可以读完95本小说,然而什么也收获不到。

看到这些评论,我第一反应是觉着有点委屈,因为我并不是读过就算,也不只读脑残的爱情小说。所幸评论区里还是有不少志同道合的陌生友人与我持一样的态度或者支持鼓励我的。他们给予了我能量。

我从来都觉得读小说没有什么不好的。小说也是书的一种形式,好的小说也会给人启发。读小说我更多的是享受读的过程,那个我体验喜怒哀乐的过程。有人问,我读过这么多,都记得?我想用冯唐在《万物生长》里的话来答:“你每顿吃饭,之后都拉成了屎,你为什么还吃饭?你记住。学过之后,记住之后再忘掉和从来没学过,压根儿就不知道,完全不一样。即便忘了,你至少还知道在什么地方找。”当然,书里这段话说的是医学知识。然而同理,读过之后忘记跟完全没读是两码事。没读的人连回忆的资格都没有。

关于小说,我的其他想法如下图:

-10-

2.我读得太快?

说实话,我并没有觉得一学年读95本书是太快或者贪多,只不过我愿意花时间看书并且享受阅读的过程。我并非天天数着已经读了多少本,这个数字也只是我在大四前想做大三的阅读总结时才数的。以前读过过东尼·博赞的《博赞学习术》,所以学到一些速读技巧。这是一个循环的圈,速度快→读得多→速度快……

那,我收获了多少,都记住了吗?我相信时间会为我证明。读书不是一剂立马见效的药,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思想。我很庆幸我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无事时翻阅读书笔记,幽默的句子仍会逗乐我,曾令我感动的句子依旧会触动我的心。迷茫时翻开读书笔记,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启发。

拥有一座“纸房子”的布劳尔可以骄傲地说:“那些书依旧都仍陪在我身边。它们给我遮风挡雨,让我免于挨冻受凉;这些书就是我家。

愿我们都有一个这样的爱好,它可以为我们挡去风雨,充盈内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