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的心性修养

来源:东饰资讯网

老师说过一句话,文学是天山上的雪莲,要保持距离,不要过分强调心性修养,还是要到实践中去的。

以前学校里来过一个作家,说跟宗教信仰一样,要把文学当作一生的追求。

人活着,本质上,还是为了心性的修养,还有思想精神上的提高。

谈到心性修养,不得不提寺庙里的僧人,他们每天青灯黄卷,与香火木鱼为伴,如今科技发达,也玩玩手机,做做其他事情。不过也有一些关于寺庙负面的事情,有人对僧人多有诟病,倒也大可不必,先问问自己有没有出家的勇气再说。

在众人看来,僧人们从来没有享受过人间的种种。

事实上,有多大的享受,就有多大的难受。

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有的东西,从来没出现过,也就从来没有灭亡过。从来没享受过,也就从来没有难受过。

人间的一些享受,在佛家看来,是刀口舔蜜,迎风执炬。短暂的欢愉之后,带来的是无尽的痛苦。仔细一想,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儿。

而人终归是愚蠢且不长记性的,为了昙花一现的享受,将自己拖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好多事物,已经打上了“吸烟有害健康”的标签,可人还是视而不见。

小时候在农村,大家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的方式,要么是倒别人家的闲话,巴不得谁家出一点不光彩的事情,然后大肆渲染开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狠狠地嘲讽一波,给枯燥的生活,增添一点猥琐的乐趣。

破规矩也特别多,有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喝酒,对方却不依不饶,说什么不喝不是男人,不喝就是看不起他云云,遇到这种人,烦都烦死了。

娱乐方式和爱好也很单一,喝酒,打麻将,炸金花,由此也产生了许多人际关系和钱财上的矛盾。

读书、乐器、画画、书法,这些操作,在乡村里面,有几个农民会这些?除非是有祖传的因素,会这些也还好,可以自娱自乐,至少不会和别人产生纠纷。可是大多数人不会啊。

前几年农村有个农家书屋,村民们可以去借书看,不过据我观察,没几个人会去借书,劳累一天,就想休息了,家里还一堆破事等着去做,老大把老二打了,明天学校要如何如何,孩子的饭还没做……,一个头两个大,谁还有精力、有心情动脑子去看书?有点空闲时间,不如喝酒打牌,多爽快。

也不能怪他们、苛责他们,生活大环境就这样,怪谁?

大学被调剂到中文,心里有点不爽,老早就听说这个专业不好就业。在学院的开学典礼上,老师说我们选了一个最好的、最有前途的专业。

当时我笑了,最有前途的专业,难道不是那些最挣钱的理工科专业吗?中文能挣几个钱?

几年后,我发现我的浅薄和无知。

中文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阅读大量的作品和材料,再加上老师的点拨,能够让你明白许多人世间的道理,看透许多事物的本质,明白以前的自己太无知太浅薄,找准了自己的定位,使自己变得稍微聪明一点。

不好的一点是:懂得的东西和道理越多,越痛苦。

因为一个人的趣味和思想境界高于别人,会与他人无法交流,对自己的要求变高了,对周围人的要求也变高了,他看不上俗世的一些东西,没人陪他玩儿,世人所追逐的,是他所厌恶的,以至于融入不了俗世。

这有点孤独。

有句话说无知者无畏,无知者无畏的同时,还快乐。

再通俗一点说,智障儿童那个啥。

有时候也在想,你看那些一出生就有智力缺陷的人,他们才是最快乐的人,不需要操心任何事,不需要读书识字,永远活在自己快乐的世界中,别人欺侮他,他也不生气。不用刻意地努力去做什么,没有压力,也不愁吃喝,一辈子就这么过去了。

这样的生活好是好,可是没人愿意去当一个傻子,大家都认为自己才是最聪明的。

提到心性修养,也离不开文学艺术。

若有人说吸烟喝酒,打牌,打麻将,也会修身养性,那就没办法了。

去年在一个群里,起了文科和理科之争。有人说中文是没用的专业,言外之意,也包括哲学,还有历史等专业。

这帮子人,不值得对他们多说一个字,说一个标点符号都是浪费时间。也不要试图去说服他们,让他们变得聪明起来。

他们衡量人生成功的标准,就是钱。

话说回来,这并不是说钱不重要,个人以为,钱不在多,一亿即可,两亿更好,房不在多,北京一套,上海一套。

人不能离开物质空谈精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当然,开个玩笑。物质层面真达到这个程度,养的起老,供的起小,满足生存和娱乐需求后,注意力就应该转向精神上的东西了,人不能一辈子停留在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的最低层次,还跟动物没什么区别。

人要读书,读文史哲,接触艺术,否则他永远都在爬着生活,从来没有站起来过。

有人说文学艺术是吃饱了没事干的人做的事儿,说这话的人,他从来就没有吃饱过。

这两句话,我老师说的。

读书多了,接触的文学艺术多了,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也属于走火入魔——鄙视他人,成为精神土豪,或者说精神暴发户。

物质土豪容易理解,他会用钱来羞辱穷人,侮辱没钱的人,以羞辱他人为乐事。

物质贵族相反,他会用他的钱,扶危济困,帮助弱小,搞一些慈善。

精神土豪也是,他脑子里知识多,看到别人知识贫乏,没有容人的雅量,便觉得显摆机会来了,气量之狭小,语气之激烈,用语之狠毒,丝毫不留情面,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让对方难堪。

这类人太多了,我老师说这是没有同情心和怜悯心。

有的知识,只不过你幸运一些,有机会学习到了,别人由于一些原因,或者是一些条件的限制,没有学习到,别人看了,也会知道,搞不好人家的天赋比你还高,在这个层面上说,读书多的人,没有什么好嘚瑟的。

精神贵族,脑子里知识多,对于别人的无知,只不过是淡然处之,有一份同情和怜悯在里面,委婉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含蓄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不去争辩讨论。会赢得对方的尊敬。

如何在一个集体中生活,也考验一个人的心性修养。

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举个例子,在一个宿舍里,其他七个人都爱打游戏,只有你一个人不打,你爱看书。那么很大概率上,在这个小团体里,你会被孤立。他们也知道沉迷游戏不好,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跟抽烟的人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可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被孤立自然不是一件好事,最好做到求同存异,因为人与人之间,必要的交往是必不可少的。

你属于这个群体,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有一天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变得优秀了,发现和他们不一样了,他们原来是错误的,但是还是要融入他们,人不能脱离群体而生存,这是事实。也不能觉得自己牛逼,看不起他们,嘲讽他们,不然会伤他们自尊,他们最接受不了身边的人变得优秀,身边有人优秀了,他们会联合起来打压他。

这个世上,精英是少数,普通人是多数。不过多数人会不同意这个观点,他们不承认自己是傻子,受不了别人说自己脑子里没东西,都自我感觉良好,都觉得自己才是精英,有经天纬地之才,他人才是傻逼,还是大大的傻逼。

这种幻觉,或者说是皇帝的新装,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谁要是打破这种幻觉,他们跟谁急。

没办法,傻逼总以为自己牛逼,把别人当作傻逼的人,才是真正的傻逼。

聪明人不去戳穿他们,选择吹捧、安抚这些人,啊,你们才牛逼,我们都太傻。这是为自己变的优秀清扫障碍,或者为聪明人所利用。

聪明人总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把自己当作傻逼,试探一段时间后,才能看出周围人的水平几何,然后闷声发大财,此时,谁是傻逼,一目了然。

不知道这样对心性修养,是有益,还是有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