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有个10000小时定律,就是如果你想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或者大师,必须在这个领域专注持续的投入1万个小时,7500个小时就不行。于是就有人会算了,我每天除去吃饭睡觉、娱乐休闲、锻炼工作等等一杆子事情,每天最多也就拿出来3个小时可以用于学习练习,这中间还会出现各种信息干扰,并没有全心投入,这样算下来至少需要10年时间才能成为高手专家。于是有人觉得太难,成为专家也是个体力活,干脆放弃了;有人就象于苍茫荒野中看到了一盏指路的明灯,花一万小时走完这条路,尽头不是可能性和随机性,是必然的高手和大师。
但也有人开始茫然,既然1万小时可以让人成为高手和大师,那那些老会计、老司机、老清洁工、老股民......应该都成为高手大师了,可为什么那么多人花了10年时间甚至更多,却依然没能化身为大师呢?
大家被1万小时的标题给害了,走进了1万小时的误区。
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应该避免的误区。
1、重复做低层次的简单工作
如果总是在低层次的简单事务工作中反复,技能不可能得到提升,也没有接触领域内更深更广泛工作的机会,即使花2万小时也依然不可能成为高手。就象学习英语你总是背一些基础词汇和日常口语,怎么能成为英语专家呢一样?
2、习惯性失败
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如果不对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不向他人请教,难免还会重复失败,并不能从失败中得到提升。爱迪生发明电灯虽说失败无数次,但每一次的失败一定会给他一些改进的提示,在下一次试验中吸取教训而改进,这样才成就了伟大的发明家。
3、林黛玉式困境
林黛玉是贾府中最有才华最有内涵的女子,但却只有贾宝玉能真正的懂得她。就象很多人虽然思考很深,但却只关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对于外界的了解很狭隘,这样会导致心胸和思想不够开阔,对外界的适应性越来越差。
4、狗熊掰棒子
1万小时的积累是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不断上升和叠加的,而不是抛弃原来的积累重新来过。
1万小时正确的打开姿势应该是在有效的学习环境中刻意练习。
走出1万小时定律误区用刻意练习破解上面的误区有三种方式:
1、明确愿景、目标和道路
可以破解低层次重复工作的困境
找到愿景后,先设定一个阶段性的目标和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可以采用woop计划方式),找到通向目标的道路,这样可以分阶段的靠近愿景。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成为广告行业顶级设计师,那就应该把这个愿景分成几个阶段完成,从初级设计师一步步做起,了解每个阶段都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学习哪些知识,然后选择好道路,也就是制定好学习提升的执行方案,这样才能避免总在一个水平重复。
2、对于不中听的话反复思考
有时候比你强的人会对你说一些不中听的话,人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他是不是信口雌黄?这时先不要把自己站在对立面来想,再分析下他的话是不是有错?如果没错,是不是自己的境界不够高?如果你想在某一个领域精进,就必须与比自己强的人来往并向他们学习。如果能从那些不中听的话中分析出合理性再加以改进,这样才能避免重复性的失败,同时自己的眼界和气度也会打开,不会陷入林黛玉式的困境。
3、凡事学会做记录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凡事做记录,在记录的时候就是一种反思和梳理,是一种输出的方式,这样进步更快,避免狗熊掰棒子。很多工作者,工程师、律师、咨询师、医生、财务都会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很多难题,如果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很快就会忘记,同样问题下次遇到了还是会束手无策,但如果对每一次的问题都进行记录并深入分析,多问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会发生?
解决过程中的思路是什么?
还能有其他的解决方式吗?
怎么避免同样的问题再次发生?
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什么?
有什么感受?
这样的记录思考过程是对能力的积累和提升。
将这样的三个方法在刻意练习的过程中一次次运用,从而慢慢走出误区,再加上刻意练习最基本的定律,找到自己分阶段分级别提升的金线,好好利用自己的天赋优势,以正确的练习方式在每条金线前练习,走出1万小时定律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