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法王的名字,一千二百多年前,持明大师莲花生又更进一步地加以说明了。他在《甚深幻镜》中预言:
我子降魔金刚者,将于康区新龙地,
潺潺缓流江河畔,巍巍三峰雪山前,
龙年降生密咒师,成为列绕朗巴尊,
修持无上密乘道,开取诸多伏藏品,
倘若缘起自然聚,遣除浊世诸灾难,
广弘显密之教法,伏藏大师于人间,
住世八十一周年,七位弟子证佛果,
一百五十名眷属,获得中等之成就,
结缘众生四千余。尔后转世之灵童,
鸡年诞生于多康,名有啊字通三藏,
教法住世三千年,九百获得大成就,
随行瑜伽六千余,结缘众生有七万,
大师年寿八十六。后世降生于卫藏,
虎年诞生名吉祥,住世三十三周年,
教法住期二百年,三名弟子得成就,
结缘有情千余众。此世再过三世后,
又于康藏交界处,龙年生在富贵家,
具足善巧之方便,名为无碍金刚力,
成为一切伏藏主,广行弘法利生事。
萨玛雅!
很明显,这其中已对法王的前一世、现世、后两世作了详细明确的授记。
从法王如意宝的一生来看,除了自己精进修行,唯一的事情也是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此外再没有其它事情了。而我们是不是这样?大家可以想一想。回忆过去的经历,自己也应该明白:没学佛时是怎样混日子的?学佛以后相续中的菩提心怎么样?对于护持佛法、弘扬佛法有什么样的发心?
有时候一想到上师老人家的丰功伟绩,我真的觉得很惭愧:上师一辈子想的就是佛法和众生,此外根本没有私人的目标;而作为上师的随学者,虽然我有幸依止上师多年,就像阳光从云间透出一样,偶尔也能想到佛法和众生,但从总体上说,自己的发心连上师的千分之一、万分之一都赶不上。我们不能为自己的快乐活着,应该为利益众生活着,这就是大乘佛子的基本要求……
敬摘录于《佛说无量寿经》讲记
以前法王如意宝讲法时,每每想到上师、想到莲师,就会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来,尤其在古乌拉泽讲中阴法时,忆起当年莲师在桑耶为他们传授密法的情景后,老泪纵横、哭泣不已……尽管二十多年过去了,但我一直记得那个场面。
我们可能没有这样的境现,但每次遇到法王去过、住过的地方,我的眼泪还是比较多。前不久我去五台山闭关,事后有人问:“你闭关期间,见了什么本尊没有?”我说:“没有,只是哭得比较多。”有时候心一静下来,想起上师的恩德、诸佛菩萨的恩德,想起贪著轮回中无义琐事的众生,就会从内心深处生起信心和悲心,并流下泪水。不过,这也只是形象而已,并不是什么境界,很多道友应该都有。
敬摘录于《莲师金刚七句略讲》
(《二规教言论》)这部论典,上师如意宝以前讲过多次,我当年也有很大的信心。尤其是1987年上师在五台山的清凉寺,寺里面有块大石头,据说是文殊菩萨从龙宫里加持到人间的,大石头旁边有个绿色的森林,在那里,我们部分人于上师面前听受了以本论为主的一些教言,(上师哽咽……)当时自己感觉非常殊胜。但是现在上师圆寂了,当年的很多法也没有融入自己相续,只不过口头上给别人宣讲,确实很想大家行持这样的妙法。
敬摘录于《二规教言论》讲记
就像无垢光尊者所说:是瑜伽士也好、不是瑜伽士也好,在后得时必须详细取舍因果。所以,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们真正入定的智慧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就像法王如意宝,他的真正了义的智慧行境与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无有二致、无二无别。但在后得过程中,摄受弟子的时候,也无法以入定境界来摄受,一定要像平凡人一样,经常开示、讲公案、说说笑笑等。因为普通的凡夫人只有分别念、语言的行境,所以,与之沟通时必须通过这种途径,除此之外,无分别的境界对凡夫人来讲是非常遥远的。
敬摘录于《中观庄严论释》
我经常会想:法王如意宝办这所学院真不容易!很多人以为办学院只不过是每天讲堂课而已,但实际上除了讲课以外,里里外外、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上师事必躬亲、操心劳神。二十多年来,上师如意宝排除了种种困难,才办好了这么一所学院,目的是什么?就是想以佛法更好地利益众生。
现在这个任务落到了我们肩上,无论是在法王身边待了很长时间的人,还是连法王的面也没见过的人,为了报答上师的恩德,只要有一口气,就一定要把佛教的精神、佛法的教义传遍于世间,利益所有的如母有情。
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有人毁谤我们、打击我们,我们也不能退缩气馁,即使自己不幸倒下去了,想想佛陀因地行菩萨道时所遇到的种种违缘,我们也会坚强地站起来,以大勇猛心继续前进。只要每个人相续中拥有一颗利他的菩提心,相信整个世间终将变成祥和清净的刹土。否则,没有菩提心的话,即使拥有不可思议的神变,整天在喇荣沟里飞来飞去,对自他也不会带来很大的利益。
敬摘录于《〈修心七要〉耳传略释》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