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柴静《穹顶之下》深度分析

来源:东饰资讯网

       今天延后了吃午饭时间,很认真仔细地看完了柴静纪录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我准备根据引爆流行三原则分析下柴静这次自费拍摄的雾霾纪录片为何能引发巨大的关注。最近出来了N多热门事件,当朋友圈满屏白金和黑蓝、duangduang duang刚完,就被柴静《穹顶之下》刷屏了,此前还有一个奇幻小熊火了。美国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写过一本书《引爆点(THE TIPPING POINT)》,副标题是“如何制造流行”,我觉得《引爆点》这本书为分析《穹顶之下》等社会化媒体舆情传播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今天也看到有人用数据+「流行三法则」分析了duang的前世今生。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引爆点》中用病毒感染来比喻引爆流行,提到流行三法则:人物法则、附着力因素法则和环境威力法则。就是关键人物、新闻价值、传播渠道和时间节点的组合。柴静的《穹顶之下》,完全符合这三个引爆点法则:1)关键人物——柴静本人无疑就是,而且一直以来争议就很多;2)附着力因素——近两年雾霾早已变成新闻热点,是有利于引爆流行的要素,另外柴静雾霾视频引起海量传播本身也说明雾霾肆虐下民众不满情绪之广泛和深切;3)环境威力法则——移动社交时代的病毒式传播力十分惊人,在我所用的各类社交媒体中,微博的传播速度和反应速度无疑是最好地起到了制造流行的作用。这次柴静的雾霾调查纪录片,聚焦大众熟悉又陌生的雾霾问题,成为2015年首个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现象级视频,传播话题效果显著,到我写这篇文章为止也累计播放破亿次,出现了著名的广告人大卫·奥格威在他的书籍《一个广告人的自白》中所提出的3B原则即beauty、beast、baby中的两个,甚至有网友说这部片子也契合目前的大环境,不仅仅是一部科普的作品,看下面这图,对此不再赘述了。

      这两天被柴静霸屏,看了很多评论碎片,有很多感想。我们都知道,大部分流行都是人为的,我们还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你看到的仍然是其他人让你想看到的。互联网情绪历来不只有正能量,昨天看到大家很认真地讨论了一天的雾霾,隔了一夜睡醒来发现网友却开始一个劲儿地挖柴静本人私生活了,不能不说令人感到遗憾,比雾霾更可怕的依然是人心。还有,柴静的幕后团队很棒。同时摘抄柴静《穹顶之下》里的两段话在这里:

     “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每次在夜空中,看到这颗星球孤独旋转,我心中都会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依恋和亲切。将来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世界,但是我的孩子还在其中生活,这个世界就与我有关,所以我才凝视它,就像我凝视你,所以我才守护它,就像我守护你。”

     最后推荐下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另一本书《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和《引爆点》一样,这书写得很实在,是那种摆事实、找规律、说结论的写作套路。

【说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博@杨柳青UP ,微信公众号:iyangliuyqin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