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学校图书馆的一角看到过乔伊斯的名作《尤利西斯》,翻看了几页就放弃了。那个时候总觉得这种晦涩难懂的意识流书籍还是远离为妙,太伤脑细胞。很久过后的现在,空闲迷茫状态的我,决定静下心来细细品读那几部一直想看的大作。《青年艺术家画像》被誉为《尤利西斯》前传,而这个书名也同时吸引了我。在读之前,我想象中的样子是主要就描写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成才之路,细细读完后才知道我错了。这本书所涉及的并不只是一个艺术家的成才之路那么简单,甚至可以说它是显微镜,在它的作用下,这位青年艺术家的灵魂深处,大脑跳跃的思维一览无余。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灵魂在道德,宗教,习俗的束缚下,内部自我挣扎冲撞重组。
“他将沉静地走过她们面前,期待着他自己的意志下突然的决心,或者等待着她们那粉嫩的散发着香水味儿的肉体向他耽于罪孽的灵魂发出召唤。”
这是斯蒂芬第一次在红灯区面对妓女时的样子。细节描写更为详尽,他能看清屋内的陈设,耳边的低语。意识的跳跃尽在笔下。情欲的沾染为他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而在这之前他一直学校的制度和宗教的压迫让他的灵魂处于一种极端压抑的状态。王尔德曾经说过,“除了感官,什么也不能治愈灵魂。”感官和灵魂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这一点似乎适用于斯蒂芬的身上。满以为在宗教的束缚下,他会自觉弥天大罪无法挽救,但这罪却让他感到了一股生命力的春潮,在他的肉体和灵魂间建立起了一个平衡。一直以来性,都是罪恶的象征,堕落随之而来。另一个角度,性却能让人到达自己大脑的意识深处,濒临死亡的片刻,意识飘渺迸发。书中关于地狱的细节描写,恐怖灰暗,让斯蒂芬去向神父忏悔自己的罪孽。欲念却不是那么去除的东西,它如影随形。而这诱惑,又一步步把他推向罪恶的深渊。斯蒂芬的挣扎点在于他所受教育中的情欲—罪恶的化身,却让他的直觉意识达到了一个不曾有过的高度。在那一刻,他的眼睛通透明净,似乎看到了生,也看到了死。他忏悔,堕落,又忏悔,又堕落。可是当他知晓他的灵魂热烈追求自我毁灭之后,祈祷又有什么裨益呢?也只有在他的灵魂热烈追求自我毁灭的过程中,他才能意识到自己的艺术家身份。
“不合适的艺术所激发的情感是能动的,激发的是欲望或者厌恶。欲望催使我们去占有,去干点什么;而厌恶促使我们放弃,避免去干什么。这些是能动的情感。激发这种情感的艺术,无论是色情的或者是说教的艺术,全是不合适的艺术。审美情感因此是静态的。心灵被这种情感所占据,然后升华而超越欲望与厌恶。”
这是斯蒂芬在谈论艺术时所述说的话。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艺术家心中就有一千个艺术形态。艺术究竟是什么,无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斯蒂芬在这探讨的恰巧是艺术的合不合适。用他的话来看,宗教的艺术恰巧就不是合适的艺术。他在宗教学校所学的知识无不是让他放弃欲望心念,清心寡欲,一心向着上帝。而这激发出来的就恰好是欲望或者厌恶。斯蒂芬在孩提时代,一直认定神职将是他的归宿,而后来他却又凭着本能加以拒绝。也许他的内心早就将宗教分门别类,排除在他的合适艺术之外。书中的意识流描写满篇皆是,印象中最深刻的是杯子旁洒落的暗黄咖啡渍所引发的一些列联想。在作者乔伊斯的心中,这种意识流的艺术又能否称为合适的艺术。这种艺术致使读者跟随作者的思维面对小说里的场景,思维百转千回,跳跃密集。而最后带给读者的是一个全新的文字体验,不再是纯粹的描述,而是意识上的亦步亦趋。
“由于他可怕的生活方式,他似乎将自己置于现实的极限之外。他不想玩耍,他希翼在现实的世界中遇见他的灵魂经常邂逅的虚无缥缈的那形象。”
斯蒂芬活在自己的世界,外界的浮华世事,他感受不到。艺术家似乎都有一个飘渺的形象在驱使他们向前,燃烧自己的才华和激情,对外界毫无知觉。正如《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放弃了俗世的一切,去追寻那个虚无缥缈的形象。这场邂逅,是身为艺术家注定的命运。斯蒂芬孤独的灵魂,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去审视世界和艺术。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不仅是外表的画像,更多的却是意识灵魂深处的画像。
画像深处的灵魂和欲望,艺术和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