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有很多小人物留下了足迹。这些人有的令人敬佩,有的令人惊讶,有的令人发笑。
而我在这篇文章里讲述的这个人,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可谓是小人物登上大舞台的标准模板。
沈惟敬靓照
沈惟敬,万历年间对日作战的大忽悠。
嘉兴人,史料记载为市中无赖也。他生命的前60多年一直都是平淡无奇的,市井无赖算是很贴切的形容,整日在京师与一帮游手好闲的混混炼丹,胡闹。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以区区布衣之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和大胆计划,一手颠覆了朝鲜战场上的战和形势,将东亚国际格局玩弄于股掌之中,实在是个奇人。
最后虽然被斩首,却也是以高龄之身伏法,算是很传奇的一生了。
01 忽悠朝鲜国王
1592年,日本实际掌权者丰臣秀吉帅15万大军进攻朝鲜,朝鲜军队望风而逃,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几个月后,大明神宗决定出兵,因为要集结兵力、准备粮草,所以打算派人假意和谈,争取时间。
兵部尚书不知怎的找到了沈惟敬,让他受聘大明使节。
第一个任务是安抚朝鲜国王。
一个混子见异国国王,相比都是诚惶诚恐吧。可我们的沈惟敬不这么想,他来到国王逃亡地光州,见到避难的朝鲜官员。
虽然长得很丑(貌寝),但见此大场面,一点也不怯场,面对朝鲜诸位官员,侃侃而谈。
大家看到大明使者神色自若,口若悬河,心里有底,把他引见给朝鲜国王李昖。
李昖已经穷极无奈了,天天在院子里转圈,听说天朝使者来了,十分高兴,竟然亲自出来迎接,并亲切接见了沈惟敬。
沈惟敬只用了几句话,就让准备去寻死的李昖恢复信心,容光焕发:
首先,他是代表大明皇帝来的(基本上是没错),其次,他很会用兵,深通兵法(胡扯),希望国王不要担心,大明的援兵很快就到(确实如此),有七十万人( 吹牛)。
在谈话的最后,他还极其神秘地表示,和平是大有希望的,因为他和丰臣秀吉的关系很好,是铁哥们(完全胡扯),双方摊开来谈,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朝鲜国王李昖信了,不但信了,而且还欣喜若狂,把沈惟敬看作救星,千恩万谢,临走了还送了不少礼品以示纪念。
小混混见国王,面色不改谈笑风生,你说厉不厉害?
02 忽悠日本人
沈大忽悠的第二个任务是忽悠日本军队。
相比朝鲜国王,这个任务更加凶险万分,日本军人是在国内摸爬滚打几十年过来的,手握重兵,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
但奇迹就是存在,且看沈惟敬同志是怎么装逼的。
沈惟敬刚到战争前线就提出要和日军建立联系,他写好了一封信,派嘉定快马交给占据平壤的日军统帅小西行长,让小西行长停止进攻,开始和谈。
所有人都认为,这注定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只有沈惟敬信心十足。
一天之后,众人目瞪口呆,因为小西行长竟然表示愿意和谈,但要请朝鲜和大明派人上门面议。
沈惟敬当即表示,我亲自上场。
其他人佩服他的胆量,但劝他最好不要去,太危险。就算要去,也得带多几个人,好有个照应。
沈惟敬却哈哈一笑,说带个随从去就行了,要那么多人干嘛?
于是,在众人的注视中,沈惟敬带着三个随从,向着平壤城走去。众人认为:第一,这人很勇敢;第二,他回不来了。
但奇迹又出现了。
小西行长为了摸明军的老底,顺便吓唬使者,特意派出大批军队,于平壤城外十里列阵,安排了许多全副武装的士兵,手持明晃晃的大刀和火枪,决定给沈惟敬一个下马威。
沈惟敬骑着马,刚踏入日军大营的时候,日军队列突然变动,一拥而上,把沈惟敬围得严严实实,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然而沈惟敬却丝毫不见慌张,镇定自若地下马,在刀剑从中走入小西行长的营帐。
过了很久,沈惟敬终于又走出了营帐,毫发无伤。而且那些飞扬跋扈的日军将领,包括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人,竟然纷纷走出营帐,给沈惟敬送行,而且还特有礼貌。
更令人吃惊的是,一天之后,日军最高指挥官小西行长派人对沈惟敬表示慰问。
来人慰问之余,也带来了小西行长的钦佩:“阁下在白刃之中颜色不变,如此胆色,日本国内亦未曾见识。”
看见日本人拍马屁,沈惟敬微微一笑,讲了句牛到极点的话:
“你们没听说过唐朝的郭令公吗?当年回纥数万大军进犯,他单人匹马闯入敌阵,丝毫无畏。我怎么会怕你们这些人!”
郭令公就是郭子仪,曾把安禄山打得落荒而逃,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不世出之名将。
敢于郭子仪相提并论,混混做到这份上,简直是到巅峰了。
马屁拍到马腿上,望着眼前这位大义凛然的人,日本使者手足无措,正不知该说什么,却听见了沈惟敬的答复:
“多余的话不用再讲,我会将这里的情况回报圣皇(即万历),自然会有处置,但在此之前,你们必须约束自己的属下。”
“日军不得到平壤城外十里范围之内抢掠,与之相对应,所有朝鲜军队也不会进入平壤城内十里!”
很多人都认为沈惟敬疯了。当时的日军,别说平壤城外十里,就算打到义州,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让日军遵守你的规定,你当小西行长的脑袋进水了不成?
事实证明,确实有这个可能。
日本使者回去后没多久,日军便派出专人,在沈惟敬划定的地域树立了地标,确定分界线。
只有沈惟敬知道这个答案。
一直以来,他不过是个冒险者,他的镇定,他的直言不讳,他的狮子大开口,其实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大明。
如果没有后面的那只老虎,他这头狐狸根本就没有威风的资本。
相关内容摘自《明朝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