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书的状态要比以前都好,而且速度也提升了很多。看了8本,日本文学占了4本,不过都是中篇。现在对日本文学和日本历史很感兴趣,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很喜欢现在自己看书和码字的状态。这段时间时常有人问我,同为上班狗,是怎么把这么多书看完的,我的回答只能是:公交,地铁,下班后,周末,图书馆。文章最后也提了一下我这个月看书的时间。
《阿弥陀佛么么哒》
大冰
大冰的这本书我是元旦回家的火车上看完的,相比他的第一本《他们最幸福》,这本么么哒则感觉是为了写故事而写故事,不过作为睡前故事和火车消遣倒是极好的。如果是让我把晚上或者周末的时间用来看这本书,还是会觉得有些心疼。
大冰笔下的人物经常突然之间就不说话了,然后就是哭或者沉默,于是有了一大段的传奇故事。或者是神经质的从这个地方飞到另一个地方,又是另一个传奇。也许这很浪漫,但是这样的故事看多了则失去了生活本身的味道。
也许生活确实有诗意和远方。但是动不动就以梦为马,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听多了这些口号,则感受不到故事背后的诚意。全书就是越阳的故事比较感动,其他的故事和人物,在大冰书写的时候,总感觉有些用力过猛,失去了故事本身的魅力。
如果真要论江湖,那就去看看野夫笔下的人物吧。野夫虽然没像大冰一样时常将江湖挂在嘴边,但是他笔下的故事和人物都有一种江湖异人传的味道,有风骨也有侠气。
《暗店街》
莫迪亚诺
有一种人叫海滩人,他们常年在海滩上,和人亲切交谈,出现在数以万计的海滩照片的背景人群中。但是没有人能说出他叫什么名字,也不知道他究竟为何待在那里。
有一天当他们从这些照片上消失了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他们的存在像是“沙子上的脚印,只能保留几秒钟”,最终消散在世界中,没有身份,没有历史,被时间吞没。你我,不就是海滩人吗?
暗店街的主人公居依·罗朗就是这样一个海滩人,书的开篇便是“我什么也不是”。居依·罗朗穷尽自己的后半生,探寻每一个可能了解自己身份的人,所有的探寻和追问只是为了寻找来时的方向,希望在已逝的时光里捕获线索和片段,拼凑原来的自己。
但是以往的记忆又该何处去打捞呢,它会不会像小孩的眼泪一样,倏忽一下消失在夜色中。
《怪笑小说》
东野圭吾
东野的长篇能狠狠的揪着读者的心不放,不看到最后的结局是绝不会善罢甘休的。而东野的短篇故事没有侦探的悬念也没有追问到底的线索,有的只是人物内心最生动的刻画和最传神的表达。
在短篇故事中,东野只做局外人的叙述,偶尔来点荒诞的白描。却能让读者自己钻进故事之中,知道看完结局也依旧是欲罢不能。而东野的《怪笑小说集》,每篇故事的结尾都能让人拍案叫绝,故事的最后总有神来之笔,或让人忍俊不禁,或让人唏嘘感叹。
从东野的短篇可以看出他的顽皮捣蛋,也可以看出他的悲悯与无奈。继《解忧》之后,看的第八本关于东野的书,一直认为东野写的不是推理而是人性。他会用最具穿透力的眼光来刻画人物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人间失格》
太宰治
《人间失格》是太宰治的自传体遗作,写完这本书的那一年,他便与情人投河自尽,享年39岁。太宰治与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并列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巅峰人物。
太宰治一生都在怀疑与否定中度过,也在怀疑和否定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他的死亡与出生都在同一天,在日本被称为樱桃忌。
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借用叶藏的内心独白来书写自己的心路历程,叶藏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太宰治本人。
叶藏生活在大家族中,从小就深谙人们的表里不一和伪善面貌,于是他说“我将孤独的苦恼暗藏于心,拼命用天真无邪的乐天派掩饰内心的忧郁与敏感,逐渐成为为爱做戏的怪人”。
叶藏一辈子都在自我和世人的角色里徘徊不定,小丑的扮演让他痛苦不堪,他借以在酒精和吗啡之中麻醉自己。他愿意做回一个普通的正常人,但是却没有勇气面对这虚伪的世界。
叶藏在笔记中说,“懦夫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也会受伤。”不反抗也是罪过吗?他一次次质问道,无力去反抗这个世界,只好选择毁灭自己。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什么》
村上春树
村上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讲述了他成为职业作家之后开始跑步,从82年一直持续到今天。从最初开始跑步时的气喘吁吁,到希腊马拉松市42公里的全程马拉松,再到北海道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村上一直坚持在写作和跑步的路上,他说只要用跑步的健康来对抗写作的不健康。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真的可以用激动和兴奋来形容,看的过程中也是惊喜连连,到后面我都不忍心将这本书快速读完,还特意放慢了节奏。村上的生活态度和对写作跑步的感受引发我很多的共鸣,而且村上的真诚与执着也深深的打动着我。
如果有一天能坚持跑步,相信对于村上关于跑步的感受会有更多的共鸣。村上谈跑步的这本书是我这个月看的最爱的一本书,强烈推荐喜欢跑步和写作的小伙伴看。
《千只鹤》《波千鸟》
川端康成
这个月接连在日本文学的著作里打圈圈,也许是因为在科技园的图书馆,位置的旁边都是日本文学,一排排望过去,都是名家作品,它们的存在就是一种诱惑,也因此对于阅读的欲望也更为强烈。
其实这本川端康成的《千只鹤》已在自己的书架上待了半年。5月份的时候,小师妹过来吃饭的时候送我的,直到这个月看日本文学才对川端康成产生浓厚的兴趣,想找来一读为快。
川端康成因为其作品里对日本人的细腻刻画以及对日本风物的描写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千只鹤》的文字唯美细腻,所有的情感都蕴藏在下雨天湿哒哒的茶室里。
场景和意象的描写很契合主人公细腻敏感而又多情的内心世界。不得不佩服川端康成的功力,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简直呼之欲出。
菊治和文子的感情都因为父辈的牵连,彼此之间也是剪不断理还乱。她们是上一代人不伦之恋的受害者和牵连着。虽然彼此相爱,却又不敢触碰。续篇《千波鸟》中文子的来信,也能感受到她对于爱的隐忍和成全。遗憾的是《波千鸟》未完结,菊治和文子的情感纠葛也只得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拖拉一点也无妨》
约翰·佩里
有时候我们一直拖延着不去做一件事情,并不是我们无力去完成,而是因为我们内心在渴求完美。也许并不是完美主义者的人在拖延症面前也拥有完美情结。
在做事之前,我们都希望能把这件事尽可能做好。但一旦做了我们就会面临做不好的风险,于是我们以拖延来对抗不完美。无作为所以无过错,只要我们不去做,自然就没有任何做不好的风险了。
这一点对我的感受很深,在我8月份正式用公号写书评之前,我7月就已经开通了账号,而且已经写了三篇文章,但是迟迟未发,是因为觉得自己写的很烂,而且事实是,真的写的很烂,写的过程中也极不顺畅。
后来看到小谢每周一的推文内心里更是超级鄙视自己的拖延症,于是就赶紧行动起来了。这时行动已经彻底打败了“完美”的外衣。在第一条推文发送的时候,我转发到朋友圈的第一句话就是:“拖延是一种病,这病得治。”
真的很庆幸自己能坚持下来,现在的状态,对于写作则是一种享受,如果哪周没写了,内心才难受。现在对自我的要求是:“无所谓写好写坏,只要能动笔去写,或者动键盘去码字,便是最好的表现。”
用作者的观点就是:追求完成的人,通常能体会到“烂开始”带来了“好结果”。而苛求“完美”的人,却发现,“好开始”只能换来“烂结束”。
如果因为苛求完美而不去行动,则是最大的不完美。
《甘南纪事》
杨显慧
《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与这一部《甘南记事》合称为杨显惠的生命三部曲。都是以纪实的写作方式叩问生命的存在。
《甘南纪事》最大的特点在于写她书写的是最原始的人性,它是一幅直白的人性素描,写人性的真实与无奈,人性的纯洁与悲哀。
书中的第一篇是关于一个寡妇的故事。他的丈夫和同伴一起偷牛,事发后同伴将她的丈夫误杀了。将她丈夫杀死的男人被判无期后坐了十几年牢得以“重生”,看着仇人过上平静安稳的生活,她多要求三个孩子去报仇,三个孩子将仇人杀死,分别被判重刑。对此悲剧,她只淡淡的说:“杀人要不就陪命钱,要不就以命抵命”。
《甘南纪事》中还有许多这样类似的故事,也许荒诞,但就是藏区人民最真实直观的心理刻画。也许在我们看来非常荒诞的伦理纲常在他们看来却是这样的稀松平常。
杨显惠先生善用故事记实的手法来记叙环境和生活的不幸。面对这些荒诞和不幸,她一直都是悲悯而又客观的。能用一支笔不断的探寻和记叙我们未曾了解的历史和生活,是值得我们敬仰和钦佩的。
后记,读书的一些小感想:
这段时间,时常会有人问我,同为上班狗,这么多书你是怎么看完的。我每次只能回复,地铁,公交,下班后和周末。这周的书《么么哒》是火车上看完的,kindle是我书包必备神器,等公交,等人,或者坐车都可以随时看书。然后就是晚上的时间,这段时间,我一般下班吃完饭就直奔科技园的图书馆看书。
7点到9点40,刚好可以看完一本书。《暗店街》《人间失格》《千只鹤》都是在图书馆一个晚上看完的。村上的《谈跑步》花了两个晚上看完的,因为太喜欢了所以特意放慢了节奏。《拖拉一点也无妨》是今天上午在家看的。《甘南纪事》是下午去图书馆用了3个小时看完的。
以上就是我看书的时间,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你看的书越多阅读速度也会相应得到提升。而且以上这些时间也包括记笔记,几乎每看一本书都会记笔记。从8月以来,已经记了四个笔记本了,现在是第五本。还有就是专注,一般去图书馆看书会比在家看书效率高上一倍。这点大家肯定都会有体会。
现在,很享受看书和写作的状态,而且能够感受到自己求知欲和写作欲也越来越强,这一切都是阅读带给我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