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从小就被称为神童。说是他两岁的时候,他的堂叔在读《孟子》,张居正在旁边看着,他堂叔就调侃他,说,小家伙,不要整天说自己聪明,要认识“王曰”才算本事。过了几天,他堂叔在读书的时候,张居正又来了,他堂叔抱着他,问他哪俩字是王曰。张居正居然指出来了。因此神童称号不胫而走。
张居正十二岁那年,去荆州府考试。前一天晚上,荆州府知府李士翱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给了他一个玉印,吩咐他给一个小孩。他第二天醒了百思不得其解。结果考试点名的时候,第一个点的名字就是张居正,那时候他还叫张白圭,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李士翱一看,就把他叫到近前来看,上上下下好好打量一下,就是梦中的那个小孩。李士翱震惊莫名,然后对他百般鼓励,并为他赐名居正。
十三岁,张居正考举人。他当时才华横溢,名满湖广,考试的时候写的文章非常好,考举人绰绰有余。但是,一个人的出现,阻止了这一切,这个人就是顾璘。按说阻人前程犹如杀人父母,但是,张居正却对顾璘十分感激,这是为何?后来,张居正成年之后,在《与南掌院赵麟阳》中是这么写的:
仆昔年十三,大司寇东桥顾公,时为敝省巡抚,一见即许以国士,呼为小友。每与藩、臬诸君言:“此子将相才也。昔张燕公识李邺侯于童稚,吾庶几云云。”又解束带以相赠曰,“子他日不束此,聊以表吕虔意耳。”一日留仆共饭,出其少子,今名峻者,指示之日,“此荆州张秀才也。他年当枢要,汝可往见之,必念其为故人子也。”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思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顾璘一见张居正,就认为他是国士之才。但是,少年过早的中举人,容易志得意满,所以应该压一压,让他落榜,磨一磨他的锐气。他跟当时的御史说,张居正是一个大才,早些中举没什么,但是最好还是等一等,等到他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才没有限量。但是张居正的考卷很得湖广按察佥事陈束的赏识。御史想起顾璘的嘱托,竭力拒绝,所以张居正十三岁这次考举人,竟然没有考中。但是他对顾璘却是十分感激,顾璘和他一见如故,称他为小友,并且把自己的玉带解下来送给他,作为对他的鼓励。按照我们的看法,这叫打一巴掌再给你一个甜枣。打一巴掌是磨锐气,给甜枣是为了激发你上进之心让你继续努力。就这样又过了三年,等他十六岁的时候,张居正终于考中了进士。按照朱东润先生的看法,如果张居正早三年考中举人,那时候他才十三岁,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志得意满,每日沉醉在诗酒当中,大明朝无非多了一个唐伯虎一样的人物,对于国家没有什么好处。打磨他一下,或许他就会成为栋梁之材。
张居正十六岁中举,对于他来说晚了三年,但是对于大明朝来说,这样的举人还是很年轻的。顾璘这时候有些后悔了,他对张居正说,古人都说大器晚成,但是那些人都是中庸之才,但是你不是。现在想想当年我对冯御史的嘱托,有些后悔啊,耽误了你三年的时间,这是我的错。但是我希望你要有远大的抱负,不要只做一个年少成名的秀才,要做伊尹颜渊。
嘉靖二十六年,也就是七年之后,张居正进京会试,会试之后是殿试,最终中二甲进士,选庶吉士。在明朝,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而庶吉士在入选之时,即为储相之选,天下为之瞩目。张居正二十多岁,选庶吉士,前途不可限量。而他牢记顾璘对他的期许和鼓励,不改初衷,终成千古名相,大明帝国中兴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