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道德情感、价值判断、知识结构以及审美习惯,往往带有一个时代的特殊烙印。诚如是,互联网在近年来崛起,它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前进的趋势,也是人文和科技文明的聚合体。“获得感”已成为互联网带给人们最为重要的感受之一。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土异也。”好的文化产品塑造人,不好的文化产品不但无用甚至会害了人;“互联网”即一方水土,水土的效果取决于互联网文化产品生产的质量和网民的吸收能力。我们讲用“获得感”涵养网络精神文明,就是用优秀的网络文化产品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价值需要,让互联网成为“最大正能量”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用“获得感”涵养网络精神文明,要注意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精神文明创建不仅要抓好常规性的群众性创建工作,而且要利用微信、微博、文明评论、网络志愿者、APP等新媒体资源积极开展网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精神文明工作者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用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谋划网络精神文明创建,指导精神文明创建,并且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切实可行、符合人民需要的工作举措。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把其春风化雨般融入网络宣教工作中来,让人们在互联网中接受教育熏陶,提高内心精神境界、培育网络文明新风尚,收到“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效果。
用“获得感”涵养网络精神文明,要注意挖掘群众身边的典型。群众的典型,诸如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最美人物,是百姓身边最有说服力的教材,是最容易在网络产生亲近、感染的人格化身,对于引导网民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凝聚“最大正能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要积极开展在群众中推选典型人物,通过形成长效机制、打造品牌等工作,把民间蕴藏的道德价值和精神力量资源搬到网络上来,进一步激发人们的道德热情,在网络上形成一股学习典型人物、关爱典型人物、争当典型人物的浓厚氛围。同时,还可以依托中国文明网的“好人365”栏目品牌,结合自身资源,借力发力,更上一层楼。
用“获得感”涵养网络精神文明,要注意掌握同网民的沟通。“获得感”毫无疑问是一种收获,更强调的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强给强灌,这样的“获得感”估计是没人喜欢的,即使你再拼,人们也不会乐于接受或者直接拒绝。在虚拟的网络化世界中,面对广大网民的“获得感”需求,网络精神文明创建要更加“虚功实做”,要制造好的精神文化产品,也要畅通与网民沟通的良好渠道。互联网渠道沟通建设,要有各类沟通载体的设计和推出,方便群众能便捷上网参与现实或网络精神文明建设的讨论,包括指出不足、提出意见、讲出思路等。好的关系,基于好的社交,沟通畅通就是全民创建关系润滑剂,让群众有归属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