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母婴关系的几点思考:
自问:小孩子为什么会有攻击性?父母应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攻击性?
答:一个孩子,如果很小的时候没有被很好地照顾,那么他(她)内心就会充满愤怒。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够接得住,即在孩子的攻击中活下来,他(她)就会慢慢地变得比较平和; 如果父母接不住, 他( 她) 就会变得特别糟糕, 最后甚至会变成恶魔。对于孩子来说, 变成“ 恶魔”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周围的人都很讨厌他(她),他(她)自己很难活下来。但是,为什么遭到父母虐待的孩子却会说我的爸爸妈妈是多么多么好呢?这样的孩子为什么容易变成“恶魔”呢?因为在他(她)的内心体验中,如果自己变成了“恶魔”,那么父母就是“天使”了,就不会虐待他(她)了。当这样的孩子不断地营造“周围的人都是天使,只有我是恶魔”的这样的内心世界时,现实生活中的他真地会变成“恶魔”。
自问:爱是什么?人性中有恶的一部分吗?
答:爱是来自内心深处最真实情感的表达,但是有些爱却成了与生俱来的原罪。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有一些原罪,是不被社会规则认可的禁忌,这些禁忌是我们内心中恶的部分。在我们观看一些与伦理有冲击的电影时,我们会投射出“坏”的部门,这样可以减轻我们的内心冲突和难以忍受的焦虑。通过投射,我们会发现自己不能接收到恶内心的某个部分,正异常显眼地、很刺激地存在于周围人的身上。当然,与直接投射相反,有时候我们会“反向形成”。比如我们会激烈地捍卫社会道德,或极力号召保护青少年不受色情的影响和伤害。这样可以使得我们感受不到内心存在着相反的恶的冲动了。
为什么失恋会痛?
儿童早年对母亲都存在潜意识的幻想。但是这种潜意识的幻想在青春期会被投注到同龄人身上,可是如果投注对象突然消失,那么投注的力比多就会固着,无法再投注到外界。如果一个人经历过青春期对另一个人很好的情感体验后,他会很难再安心地回归到所谓凡夫俗子的生活中去。就好比当个体青春期非常强烈的性冲动投注在一个人身上,会产生非常强烈的、极度美妙的,甚至脱离现实的情感体验。但是当这一切突然失去后,心理的落差会诱使个体体验到焦虑、悲伤、及烦恼这些负面情绪,有时太过痛苦,甚至使个人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父母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有多大的影响?
当男孩在青春期爱上一个女孩,但是对方不喜欢自己时,他会产生强烈的痛苦体验。如果男孩没有被这个打击打倒,那么他就能顺利度过这个哀伤,并且变得更加成熟。这其实是个体在早年俄狄浦斯期练过的本事。小男孩非常想独自占有母亲,但是感受到了强大的父亲的存在,于是产生阉割焦虑。小男孩无法顺利地独占母亲,导致内心非常难受和痛苦。最后不得不通过哀伤、妥协、认同来化解俄狄浦斯期得冲突。经历过这个成长过程后,他就会有分享情感的能力、妥协的能力和化解冲突的能力。但是有很多的母亲却误导了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的孩子,让孩子意识中觉得自己比父亲更适合母亲。这样等孩子长大后,他就无法妥善地处理自己的情感关系。
一个人的自动化思维都基于四个核心信念:我是不可爱的,我是有罪的、世界是危险的、我是没用的。当一个人经由这样的程序发现他自己内心的信念时,他往往会很吃惊,因为他想不到原来自己深信一种信念已经长达数年。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历程其实是一系列的意念植入的结果,但是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或者在知道这一点后也不相信。有些时候,在我们还一无所知的时候,我们所具有的那些意念和信念就已经通过我们传递给了我们相关的人,比如我们的孩子。这很可怕。比如,你从你父母那里接收了世界是危险的信念,可是在你对它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它已经被传递给了你的孩子。
在现实生活层面,当父亲告诫孩子“ 不要做一个坏孩子”的时候,其实“坏孩子”的意念就已经被植入孩子的潜意识中了,而你对此却毫无察觉。而“坏孩子”这样的意念会在孩子的内心生根发芽,逐渐接管他的人生。他从表面上看会是个好孩子,因为她需要保持对父母的忠诚,但是那个“坏孩子”的意象会在他内心疯狂地成长。只要他生长壮大,他就必须要有更多的防御,你就需要做得更好,你就会消耗更多的能量。当他的能量被耗尽的时候,他可能就真的变成了“坏孩子”。所以,这个被植入的意念最后就变成了现实。
想要孩子有好的信念,重点不是你向孩子植入什么意念,因为信念完全可以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像漏电那样漏过去,关键在于你给自己什么样的信念,或者说对自己的信念系统是否觉知。当你越能够觉知它们,你就越能够阻断那些坏的信念的无意识传递。相反,如果你对自己的觉知程度很低,对自己的感受不能很好地觉知,那么仅靠天天对孩子重复“你是好孩子”这样的话,你的孩子只能体验到极强的恐惧感。这种恐惧使他极有可能捕获你内心的那种负面信念,因此,即使你不想传递它们,它们还是被传递过去了。
很多人在童年早期会发生很强烈的创伤事件,造成的创伤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侵入型的, 比如被虐待——情感虐待、身体虐待,甚至性虐待;第二类是忽略型的,比如情感上的忽视。这两类创伤都有可能制造非常大的记忆黑洞。为什么呢?因为这两类创伤都带着非常强烈的负面情绪。如果它们被记住的话,就会给意识带来巨大的负担。出于个体的防御,这种体验通常被忘掉了。临床上我们曾见到非常极端的来访者,他们遭受了极端的刺激,以至于他们对于青春期以前的记忆完全空白。但是事实上,这并不是真正地遗忘,那些被“遗忘”的事情所包含的情绪其实都被储存在记忆的核心里面。当情绪被经历再次唤起的时候,那些记忆就会重新回来。
所谓“死亡母亲”的几种情况
一、母性丧失。其表现为:母亲没有慈悲的母爱,在怀孕最后三个月和孩子出生头三个月,对孩子没有表现出全身心关注,温尼科特称之为“母性宣战”。母亲应该全心全意为婴儿服务。孩子在各个时期对母亲的需求都不一样。婴儿期的孩子,需要母亲给予全身心关注;孩子一到两岁时,母亲需要开始教育孩子,并且要求丈夫参与到教育过程中来;孩子学龄期时,母亲需鼓励
孩子自立; 孩子青春期时, 母亲可以为孩子的成就而喜悦;孩子到成年期时,母亲应该放手让孩子飞翔,并祝福孩子找到自己的伴侣。总之,母亲经历的上述阶段,可以叫作慈、悲、喜、舍——慈爱地关注孩子;悲悯孩子的痛苦;喜悦地祝福孩子成长;最后舍弃孩子,不再把孩子当作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甚至把孩子送到另外一个人的怀抱。对于婴儿期、少年期、青春期和成年期的孩子,母亲的母爱形态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果孩子到了三四十岁,乃至四五十岁,母亲对孩子仍然像给婴儿期的孩子的母爱那样无条件地关注,孩子一刻不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就开始焦虑,开始担心孩子出问题,忙着天天给孩子喂饭吃,那么这种母爱显然是有问题的,是阻碍孩子成长的。
二、母亲真正的死亡。当孩子出生之后,母亲因难产等原因死亡。
三、母亲不爱孩子。表现为:母亲对孩子没有母爱,这可能是因为婚姻被强迫所造成的。比如,有些文革期间结婚的女性,结婚对象并不是自己真正爱的人。她爱的人是王小二,可是她的父母或革委会要求她嫁给张小三,那么她生出的张小三的子女就麻烦了。再比如, 有些母亲
在孩子出生之后产后抑郁严重,常年没办法照顾自己的孩子。孩子看到的母亲的眼神都是无神的、忧郁的。孩子在母亲怀里吃奶的时候,母亲都是双臂下垂、眼睛无神,既不会跟孩子玩,也不跟孩子互动,没有任何互动,这也属于“死亡母亲”。
动物成年期会散发出体味,这是为了标识他的界限动物发情期也会散发出体味,这是为了通知异性自己已经做好发情的准备。婴儿都有婴儿香,这是生物学体征,有进化心理学的意义。婴儿要散发出体味,便于母亲能够确认自己。母爱的缺失,会导致婴儿的体味无法散发出来。在心理学上,一个人有没有体味,象征他是否存在。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会有不同的焦虑。人生的第一种焦虑,也是最底层焦虑发生在口欲期,是存在迫害焦虑;肛欲期会滋生施虐、受虐焦虑,形成控制情结;俄底浦斯期会滋生阉割焦虑,形成三角情结;潜伏期滋生超我焦虑,形成学习情结;青春期滋生自我身份认同焦虑,形成永恒少年情结,这种情结又跟原型自恋和控制情结有关系。后一层情结总是前两层情结的叠加。
当一个人能够清晰看到那个正在受苦的自己,或那挣扎的自己,或那个奋进的自己的时候,他(她)其实远离了自我认同。因为他(她)并不认同痛苦的自己。弗达有顽强的精神,不被“痛”和“苦”所带来的情绪所绑架,这是弗里达自我疗愈中最主要的疗愈因子。
其实心理创伤最容易发生在一个人的情感关系里,尤其亲密的情感关系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最大,比如父母与子女,本来应该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但有很多摩擦、矛盾的事情发生。但是这些生命共同体之间发生龌龊事情后往往会被掩盖,因为家丑不能外扬。对于处在成长期的儿童来讲,心智化功能还未发展成熟,他们对于内心情绪、人际情感、思维逻辑、内心幻想
内容等的辨别和表达能力还很欠缺,如果在这个时期他们遭受心理创伤,那么这些心理功能发展会受损。心理创伤需要被辨别和表达出来才能给予治疗,如果儿童相关的心理功能前期发展受损,那么治疗会变得更加困难。父母最重要的功能是帮助孩子发展个性及心智功能,让孩子学会去感受自己和他人,学习表达自己,学习会用逻辑梳理自己的想法,这些基本能力的发展比学习成绩、才艺特长、穿名牌、上名校等追求要重要得多。而稳定的情感环境对一个孩子心智化能力的发展很重要。家长要给予孩子深情的关注和饱含感情的回应,要尊重孩子自主选择的愿望,要保护孩子免遭对身体的威胁和伤害,要帮助孩子应付所遭受的挫折和委屈…… 这些是家长应该注意的事情。
在孩子内心, 如果父母这个重要客体的形象是稳定的,那么孩子一般不会产生心理创伤。但如果父母这个重要客体的形象还没有稳定,父母便从外界现实里消失了,那么孩子内心会感到空虚,会很容易受到创伤。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分离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但短暂的分离并不一定会造成创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