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Yanjun
无论是各位已经开设公众号的小伙伴,还是普通的微信用户,大概都能同意:现在不是做微信公众号最好的时期。一方面,眼花缭乱的公众号越来越多,标题党、鸡汤文大行其道。另一方面,大家订阅的公众号可能很多,但是真正每篇都看的很少,有的甚至打开过一次,就不再打开,或者直接取关。一年过去了,我也在问自己,我要不要继续写公众号,怎么继续?
一个月前,妹妹说要开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我很支持。她是精神科的小医生,一边读研一边上班,喜欢看书。从她和我的聊天中,我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她文章也写得好。支持她是因为公众号能鼓励她把自己所学所想分享出来,让更多人了解这个职业。这就是我认为的公众号对我们这样的普通人的第一个意义。
过去的一年,我在公众号发布了一百多篇文章,关注者从零到近两千。比简书和微博的关注者还是稍微多一些的,每篇文章的平均点击率大约是三百左右。对外汉语是一个很小的行业,我不能给大家提供招聘信息,也写不出爆款文章,所以我不认为这个公众号关注者有机会飞速增长。但是我很看重关注者的质量,目前的关注者中大部分都是在职的老师、少数在读的研究生,本科生更少。这是由我公众号的内容决定的,如果不是在职的老师,这些东西对他们基本没用,也不会关注。
正是因为公众号关注者中有很多靠谱的老师,所以暑假做的拆书活动和真实语料活动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而通过这些活动,我又在这批老师中找出了“精英”。让这些“精英”通过活动互相认识。我觉得这个是公众号的第二个意义,你可以通过公众号去认识人,并且让他人互相认识、建立联系。新的一年,我希望会有更多的老师愿意分享自己教学中的反思和总结,我很乐意把它分享给更多的人。
很多人会问我,真实语料这样的公益活动太花时间了,你花这么多时间值得吗?其实真正做事情的人都会明白,只要做了,就会有收获。不做事情,就不会犯错。只要去做了,就能发现自己薄弱的环节。下次就知道怎样避免。我们常常说:Learning by doing。做事情就是学习的机会。
就拿这次活动来说,拆书活动我设置了门槛,每个人领一个试拆任务,合格才能加入。真实语料我没有,大家先进群,然后分组。于是你就会发现,有的人积极参与讨论,有的人旁观。即便加入了相应的小组,真正能坚持到底的还是少数。不过,这也不要紧。正是有他们的存在,真正做事的人才显得特别可爱。所以,下次还是要设置门槛,这样可以省去沟通的成本(时间和精力)。这就是我在这次活动中学到的第一件事情。还有很多,下次分享。
通过简书、微博,我也能认识人,也能发起活动,但是为什么微信效果最好呢?因为大家都在用微信,以及微信本身的功能。所以有时候顺着潮流,是最不费力的。
很多人觉得写东西很辛苦,我并不认为辛苦,有时候只是懒,懒得写。还有时候,写东西是一种宣泄,想说的,都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之后,就轻松了。而且有的事情,写出来才是真的想清楚了,不然,在脑子里可能一直是一团混沌的状态。现在如果有人问我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东西,我基本上都是直接给一篇文章链接,或者找到自己的文章复制一段话就可以了。我所知道的,在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我都写出来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东西反而是节省时间的方式。写完了,可以反复用。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会写多久。问过之后,又发现这个问题不重要。写到不想再写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