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民的名义》:双重领导下的撕逼原则

来源:东饰资讯网
《人民的名义》里真实存在但却没有明说的潜规则

「中国目前的政治生态,就是一把手几乎拥有绝对的权力。」——《人民的名义》

《人民的名义》最近正在热播,相信很多人看完了之后都会感慨良多。电视剧里很多大实话句句扎心,但现实生活中碍于身份却不能到处说,非常的尴尬。

尺度上其实还可以更大一些。正如诺兰的《记忆碎片》中的一句台词一样:

我要相信:即使闭上眼睛,世界仍然存在。

你说或者不说,事实就在那里。

剧中已经直白的讲出了很多规则,比如:

「你以为别人敬他酒敬的是他的人缘,那都是敬他手里的权力。」

「他那哪是觉悟高啊,只要不用他花钱,他觉悟比谁都高。」

「法律条文的解释权,在我这儿。我说你犯罪了,你就是犯罪了。」

「原来是收钱办事,现在是不收钱了,事儿也不办了。」

除了这些直接用台词讲出来的规则以外,还有一些潜规则是通过故事以及剧情相对含蓄的交代出来的,真实的无以复加。

01.

在剧情进行到第8集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多人都不解的局面,甚至有人说太假。

重要举报人蔡成功被省公安厅控制,同时此人也是京州市公安局抓捕的对象,双方出于各自考量都想将举报人控制在自己手里。于是市公安局局长亲自向省公安厅厅长要人。

言语中明里暗里尽是威胁:

图为京州市公安局局长赵东来

市局长敢跟省厅长这么说话?反了不成?说了几句厅长也听明白了。

图为汉东省公安厅厅长祁同伟

为什么我说这这一幕如此的真实,它反映的其实是下属在多重领导下的决策问题。

02.

我国目前市里的公、检、法机关在待遇上是副厅级,比其他单位待遇上要高半级,但实际权力还属于正处级。当然很多地市的公安局长身兼副市长,那就是正儿八经副厅级了。

公安局长要接受三方的管辖:行政上是市长管,人事和党口上是市委书记管,业务上是省公安厅管。

剧中为了简便,市长和省长都没有在剧中出现,因此出现利益冲突的时候实际情况将更复杂。剧中市委书记和省公安厅出现了利益冲突,这时候公安局长该听谁的?

剧中的表现完全符合现实:该听市委书记的。

市里的领导才是市公安局的直属领导,而不是省公安厅。除了人事上的任命,市里的领导还要负责公安局的财政拨款。

市委书记可以任命市公安局长,市委书记同样也可以架空市公安局长。市委书记手里有刀,听市委书记的。也因此剧中出现了公安局长和公安厅长抬杠撕逼的局面,不仅不假,而且完全真实。

这背后的逻辑就是:谁手里有刀听谁的。

03.

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这种多头管理现象无处不在:你在一个处室工作,另一个处室的领导过来找你帮忙;办公室里的老家伙倚老卖老,他的工作要你来帮忙;上级单位的人找你过来帮忙等等。

在很多企业里比较简单,直接拒绝就好。在复杂的单位里,你还得这么说:

这事儿我能力不行,我做不好。

这话背后的逻辑是:主观问题找客观原因。

不是我不想做,我是客观上能力有限做不好,您还是另请高明吧。

这里只有一个例外情况就是单位的大领导(即领导的领导)跨级找你帮忙,这种机会一般人都是可望而不可求。此时的应对策略是将此事报告给自己的直属领导,并且言语中试图说服直属领导:这个忙可以帮。

其背后的逻辑是:谁的刀更大听谁的,但要经过自己的直属领导同意。

04.

多重领导一直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可避开。不仅仅是职场,还有夫妻双方教育小孩,婆婆和媳妇关于家中事务的决策等等。

多重领导下双方一定发生矛盾冲突。而在此剧的帮助下,我梳理了作为下属在面对这种局面时的应对策略:

1)如果有的选择,拒绝这种情况出现;

2)一旦出现这种局面,谁手里有刀听谁的;

3)谁的刀更大听谁的,但要经过自己的直属领导同意。

感谢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