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谁是谁的主角?

来源:东饰资讯网
谁是谁的主角?

在活着的某个场景中,一个人总是能轻易的分辨出谁是主角、哪些人是配角。在什么样的场景中,你希望自己是主角呢?

有的人自带光芒,如吸铁石一般把周围的人吸引过来,但他本人是很低调的那种,不刻意、不争夺,但人们就是会自发的追随。

有的人自带兵器,如黑洞一般把周围的光都吸引过来,唯有高调才能缓解TA的焦虑,不掩藏、不谦让,也有一大批人追随TA,只是追随的人活得不轻松。

有的人自带板凳,如镜子一般把周围的景都照射进来,外面发生了什么TA照单全收,不表态、不极端,如果顺路就跟你搭乘一段,TA也可能随时下车。

有的人自带蒲团,如铁墙一般把周围的人挡在风沙之外,不算计、不谄媚,踏实的像一尊佛,是个永远可以支持你的朋友。

哪一种会成为你场景里的主角?


大场景里的小角色

也许你的第一印象与我一样,认为第二种人通常是主角,应该说这种人确实相对容易成为主角,由于处处主动,步步先发,所以总是会先被人们注意到,他们貌似总能抢到“先机”。

然而这个错觉欺骗了包括当事人在内的很多人,我们暂时把这类人群称为黑洞人群,黑洞人群本质上并没有创造什么光芒(价值),他们只是抢走了光芒(价值),也就是说,他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从来不是双赢,而是一场场的零和博弈。

谁是谁的主角?

也许他们每个瞬间都很耀眼,但随着人生画卷逐渐展开,黑洞人群被移出了历史视线,他们只是大场景下的小角色。


合成谬误是黑洞人群的诅咒?

我们曾在以往的文章谈到过,每一步都算对的人,往往走到结局却错了。或者说,聪明的个体对私人福利的追求反而会导致公共福利的下降,每一个局部的正确组合在一起会形成整体的谬误。为什么会这样呢?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看的那种露天电影,大家是可以坐在地上看的,垫张报纸,但是呢总有人呢,坐在后面的人,他觉得看得不够清楚,他要比别人看得更清楚一些,他就会站起来。他一站起来,他后面的人也会站起来,结果大家就一起就站起来了。这样站起来以后,还是看不清楚,这就是说个体的成本增加了。过去是坐着的,现在是站着了,你的成本增加了,但你的福利没有增加,看电影本来是个轻松的事,你变得很累了。还有更聪明的黑洞人会搬来高凳子,他坐在上头看。其他人也会摆个高凳子来,最后大家会站在高凳子上,站在高凳子上还不行,就踮着脚站在这个高凳子上,如此循环往复……

谁是谁的主角?

每一次获得主角光环的人都会得到当下的奖励,但惩罚是滞后性的。就像上面的例子中,他每一次升高以后马上就能看清楚电影了,虽然其他人也会把高度追上来,但那是以后的事,而且即使后面人把高度追上来了,他们也得不到什么惩罚,大不了回到从前一样的水平,所以黑洞人群才总是那么不安分。

而事实上黑洞人群并不是没有受到惩罚,首先他们折腾来折腾去并没有看好那场电影,他们只是在“不断的带头做些什么”的体验里尝到了主角的滋味,他们抢走了主角的光环,却把电影变得糟糕透顶;其实他们在一次次的“变通”中损失了自我的“贞”,变成一次次的争强好胜,而忘记当初为什么来到这里,当然,如果赢不了对手或者主角光环被别人抢走,他们会陷入无限的争夺,最终他们将陷在“输赢”的泥淖里不能自拔。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思自省。

从黑洞人群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

争夺机会VS共建机会

“嗜欲深者天机浅”这句话指明了了黑洞人群的名门,在机会稀缺的情况下先发制人当然对自己最有利,可是这违反了一个事实,机会并不守恒。与其事事与人争,争到手让队友无路可走,不如与队友一起共建机会。

谁是谁的主角?

到底谁才是主角?问问许三多和成才,还有郭靖和杨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