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秦纪三(上) 前208-前207
陈胜吴广起义,各地诸侯势力趁机再度崛起。兵至函谷关,被蒙蔽的秦二世大惊,派出章邯,赦免骊山徭役,领兵出关。
当秦二世责问李斯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叛乱反贼,李斯非常恐惧,但他恐惧不是秦国之存亡,而是自身之安危。所以将盗贼兴起的原因,归结为秦二世对天下臣民责罚的不够。事实上,真正的原因恰恰是秦法过于严苛,轻罪重刑。在朝廷中却无人敢对秦二世道出实话,因为说出真话的人都被治罪。路上的行人有一半受过刑罚,尸体堆积于街市,然而此时,李斯却还对秦二世说到“是您的刑罚不够啊”。
上无明主,下无忠臣,秦国大势已去。但依然有一员虎将——章邯,在为秦帝国的尊严作着最后的斗争。
对比秦廷内部的腐朽,陈胜吴广等起义军同样是祸起萧墙。不同的是,秦廷仍有数百年国力的支撑,尚可苟延残喘,而刚刚兴起的陈胜吴广,却在与秦人的碰撞中,立时毙于自己人的刀下。所谓“攘外必先安内”,陈胜最大的错误,就是在内部还未稳定的时候,与“瘦死的骆驼”秦国正面较量。
陈胜吴广倒下了,他们所兴起的抗秦之风却越刮越大。
随陈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声呐喊,应声而起的豪杰英雄不可胜数,其中已项梁、项羽之辈最为骁勇。而其后夺得天下政权的沛县刘邦,在最初的时候,与各路起义军并无分别。
刘邦起初与萧何、樊哙、曹参等人,联合杀沛县县令,收沛县子弟得三千人马。同所有起义军一样,刘邦也遇到了内部背叛的问题,这个背叛他的人叫做雍齿。刘邦把丰县交给雍齿守卫,雍齿却降了魏国,沛公大怒领兵攻打雍齿,却兵败城下。
此时,在章邯的指挥下,秦军杀的起义杂牌部队四处逃窜,人人自危。被出卖的刘邦明白,此时单凭自己的这队人马,干不出什么大事,他急需找一个靠山。因当时景驹称楚王,于是刘邦前往投靠,在路上,他遇到了同样投靠景驹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后来为汉王运筹帷幄的战略家—张良。初见张良,刘邦便对其对策言听计从,张良深受感动于是跟随沛公。
刘邦见了楚王景驹,提出借兵攻打丰地的请求。而此时章邯领兵而来,景驹派出刘邦迎战秦军。刘邦打了败仗,也见识了秦军的强大,在战败后又去攻打雍齿的丰地,依然攻打不下。
而此时刘邦的靠山楚王景驹,却以背叛陈胜而自立楚王为由,被当时最为骁勇的项梁部队击垮。刘邦也立刻做出改换门庭的决定——投靠项梁。正是这一决定,让刘邦在项氏的帮助下,以数年的时间夺取江山。
刘邦投靠项梁,第一件事依然是借兵攻打雍齿。项梁借其士卒五千,刘邦终于在第三次与叛将雍齿的战役中,拿下丰县。值得一提的是,若干年后刘邦称帝,在分封功臣犹豫不决时,却最先封雍齿为什方侯,以安众功臣之心。由此可见,刘邦之心胸,远非其后来对手,项羽所能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