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跃渊录【四:先荐后杀——公叔痤与公孙鞅】

来源:东饰资讯网

2018/10/8 14:12:26

历朝历代,举荐贤能无不是一项基本强国之策。然而,在我国兵伐战乱的战国时期,却出现了一则“先荐后杀”的奇闻轶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的魏国,自晋阳之战后,三家分晋,魏文侯一举封侯,传位于魏武侯;魏武侯基本守住了魏文侯的基业,但是临死却未选定继承人,结果导致国内太子与公子争位大乱,被韩赵钻了空子,险些亡国,于是才有了太史公精妙的历史点评:

君终,无适子,其国可破。

言归正传,镜头转到魏国第三代继承人——内乱胜出者魏惠王的时代。要说魏惠王时代也并不差,比如其麾下有着公叔痤与庞涓作为文臣武将,一时间确也风光无限。

然而,公叔痤年迈,重病,魏惠王赶在公叔痤临终前前去探病,其实本意是向公叔痤要接替的人选。公叔痤自然也明白魏惠王的来意,而且自己本身作为魏国国相,家国情怀自然不需多表;正巧公叔痤手下正有一个青年,才华冠绝,喜好擅长法家刑名之学,正好适用于乱世中求生的魏国,于是公叔痤在临终时用自己仅剩不多的气力告诉魏王:“大王,我门下有一个青年,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宗族旁支(有贵族血统),有奇才,我死后可以委任他为国相接替我!”

公叔痤本是一片丹心,只是彼时的公孙鞅年纪尚轻,其才也仅被公叔痤在日常相处工作中所知,并无功名,对于一国之君的魏王而言自然是几乎没有印象。如果放在平时,君臣两人自然可以进一步探讨下人选的问题,比如魏王会进一步询问公孙鞅之才,而公叔痤也会用事例证明所推之人才华名副其实。然而,当时公叔痤已无多少气力再多做解释,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甩给满头问号的魏惠王,还要委任他接替国相?

就在魏惠王数自己头上问号的时候,公叔痤看出了魏王的犹疑,他想解释,可是自己仅剩的气力已经不够论证公孙鞅的才华了;于是他狠了狠心,憋出了这辈子对魏王的最后一句话,也是自己最痛的一句话:

君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听听,这句话听的魏惠王心里一跳,怎么开始还临终向我推荐公孙鞅当国相,没过一分钟就让我杀他了?人们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这临终自相矛盾的话怎么理解呢?...寡人知道了,一定是公叔痤病入膏肓,命不久矣,病糊涂了,唉,可惜了这样一个左膀右臂,可惜,可惜...

这样想着,魏惠王就假意答应了公叔痤,然后离开了。魏王一走,公叔痤强撑着最后几分气力,叫人唤来了最欣赏的门人公孙鞅,没错,就是刚才叫魏王杀之的公孙鞅。

意想不到的故事继续展开。公叔痤对榻前的公孙鞅全盘托出刚才与魏王的对话,并如同一个慈父般,全力嘱咐公孙鞅道:

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

意思就是说,鞅啊,我作为魏国国相,必须先忠于国家,然后再照顾属下;所以我刚建议了魏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赶快逃走吧!

然而感念公叔痤之余,这个年轻人却始终不肯离去,答曰:

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安能用子之言杀臣乎?!

既然魏王不信你,怎能因为你的话杀我呢?公叔痤听后默然,心死灯灭。


虽然魏王没有按照公叔痤的话杀公孙鞅,然而没有了公叔痤的欣赏与重用推荐,公孙鞅在魏国的日子并不好过。听闻当时西面的秦国秦孝公正在广募贤能奋发图强,于是公孙鞅只身前往秦国,托当时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推荐见到了秦孝公,当面陈述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与孝公不谋而合,于是重用共商国事。

十九年后,公孙鞅在秦国早已官居高位,向秦孝公谏言攻打魏国,以获取崤山之东地利。于是秦孝公命公孙鞅带兵攻魏,魏惠王派出公子卬出战。

两军对垒,开战前,公孙鞅派人给公子卬送去一封信,全信诚意满满地诉说往日在魏国二人私交情谊,并指出现在身受王命,却不忍心互相攻杀。要不我们单独见面盟誓然后各自罢兵回国,免得两国百姓遭受战乱,如何?

想着以往的私交情谊,公子卬信了,带了亲信数人前往战场中间与公孙鞅盟誓,饮酒畅谈往昔,然而不想酒过三巡,公孙鞅埋伏的甲士一涌而出,俘虏了公子卬,公子卬大骂公孙鞅背信弃义,而公孙鞅却不再回应。挥剑进军,大破丢了主帅的魏军。

战败消息传来,魏惠王大为惊恐,赶紧派使节献上河西之地向秦求和,并迁都到大梁。此时,魏惠王才想起十九年前公叔痤临终前的话,只能空悲叹:

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同年,秦孝公封给公孙鞅商於之地的十五个县,史称商鞅。



古为今谈

1. 公叔痤:先荐后杀这样的故事即便在华夏泱泱几千年中也并不多见,然而公叔痤的出发点却是先君后臣,其忠义典范可见一斑;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提倡大家事事法外开恩,如果好友作奸犯科,那么自然不属于的范畴了;而对于不涉及法律法规的情况下,公叔错的做法无疑可以作为“忠义两全”的一种典范;

2. 魏惠王:面对两朝重臣,自己的姑父尚且不能用心度之,不怪乎在与齐威王狩猎时将大珍珠作为国宝而忽视文臣武将,不怪乎两次对齐国战争大败(庞涓战死,围魏救赵,围魏救韩),不能用心国事,派出公子卬迎战公孙鞅,决策失败导致迁都大伤国气;

3. 公孙鞅:年轻时便能观察入微,懂得魏王之心,难怪到秦国后得到秦孝公赏识;然而其为人以功利为目标,背信弃义坑害公子卬,不可深交,相遇当居安思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