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里翻滚着混杂着汗臭气的热浪。过几天,就是被如今的人们称为中国情人节的农历七月初七。
这一天,俗称七夕节。
记忆中的七月七,已是凉风习习的秋天,纯净,安然。
至少是晚上。
而如今,已让人不知今夕何夕。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说七夕,必然想到“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地点据说在当时的楚国,今天的南阳地区。《诗经·小雅 ·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葙”的诗句。这是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最早的文字记录,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其后的事情,众所周知的是,织女私奔下凡被王母娘娘察觉后,王母恼羞成怒,亲自带领天兵天将将其掳走,牛郎则披着老牛皮担着一双儿女在后腾云驾雾穷追不舍;眼见牛郎气势如虹,不达目的决不会善罢甘休,王母万不得已时,拔下头上的玉簪,在宇宙中划出了一条浊浪滔天、却为地下的凡人留下无尽想象的河。这就是银河,又名天河。从此,牛郎和孩子被隔在了天河的那头,织女则在天河的这头,整日以泪洗面。最终,王母动了恻隐之心,同意他们在每年七月七这一天,见上一面。
每年的七夕前后,之所以极少见到喜鹊,是因为他们都衔着树枝到了天上,为牛郎织女的会面,在天河上搭桥。
这就是牛郎织女的鹊桥会。
小时候在这一天见到喜鹊,会本能地认为它们偷懒了,没有到天上为牛郎织女的会面尽一些绵薄之力。
那么,牛郎到了天上以后,除了七月七那天与织女相会以外,平日里他和织女都在干什么呢?
牛郎仍在放牛,织女仍在织着无缝的天衣。
晋朝的张华在他所著的《博物志》卷十里说,天河与海通,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见有浮槎(木筏)去来,不失期,遂立飞阁于槎上,乘槎浮海而至天河,遇到一个正在放牛的汉子。此人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后至蜀,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正是此人到天河时。牵牛宿就是牛郎。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载有类似的传说: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等河源,乘槎经月,到一城市,见有一女在室内织布,又见一男子牵牛饮河,后带回织女送给他的支机石。由此看来,牛郎和织女都在从事着他们旧有的职业。北周庾信在《哀江南赋序》里说的“况复舟楫路穷,星汉非乘槎可上;风飙道阻,蓬莱无可到之期”,宋苏轼在《次韵正辅同游白水山》里说的“岂知乘槎天女侧,独倚云机看织纱”,都引用了这一传说。
织女织布还能理解,可是牛郎在天上成了神仙,为什么还要放牛呢?
古人养牛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祭祀时作为“牺牲”使用;一是耕田和驾车。平日里若擅自杀牛,那是不被法律允许的,即使是自己的牛。至于吃肉,也许只有贵族们才可能享用。解放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前后,擅自杀牛都是入罪的。看过《水浒传》的大约都记得,梁山好汉在饭馆里吃饭时动辄要店小二切几斤熟牛肉下酒,其实是为了凸显他们骨子里反抗朝廷的英雄本色,就像如今的顽皮孩子,你不让我干的事,我偏干,气死你。现实中,他们应该是没有机会在饭馆里吃到牛肉的。
事实上,中国的古人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有两种食物是不吃的,一是牛肉,一是动物的心脏。
大约因为牛太辛劳,付出的很多,吃的却只是草,性格又极憨厚、踏实,所以被赋予了神的属性;而心脏则被认为是灵魂的寓所,神的“藏室”。
《太平广记》里说,一生没吃过牛肉和动物心脏的人,等同于孝子和节妇,鬼神都退避三舍,敬而远之。
人间养牛,或是最初的为了祭祀、耕田、驾车,或是后来的为了吃肉,天上的神仙养牛,是为了什么呢?
还有一件事我想不通,就是牛郎织女的一双儿女为什么总也长不大呢?
他们父母的每一次见面,都是牛郎不辞辛苦地用担子挑着他们。
我们只要能在银河中找到他们,他们必定就在牛郎的两侧。
《西游记》里孙悟空在东海龙王那儿索要的定海神针,重一万三千五百斤,想大,便可无穷大,欲小,便可无穷小,重量却不变,故称为“如意金箍棒”。这其实是不合逻辑的。无穷小还可以理解,若大的如天上的云,其便一定如棉花一样轻,软绵绵的怎可以当做触之便死的除妖降魔的武器使用?
所以,牛郎织女的传说如同《西游记》一样,不只是神话,更是童话,当不得真,更不能较真。
瓜棚豆架下,我也曾忍着蚊虫的叮咬,偷听牛郎织女的情话;星月满天时,我也曾仰望夜空,梦想有一日乘槎来到天河,亲眼见证牛郎织女忠贞不渝的爱情。斗转星移,流年似水,天河没有距我更远,而一恍惚间,青春像风一样逝去,我已垂垂老矣,再没有看着银河做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