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带你《看见》不一样的新闻,它炙热感人又值得深思

来源:东饰资讯网

《看见》是著名央视记者柴静的书,这本书从不同于新闻的一面记录着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新闻事件,用不同于一般新闻的视角记录着那些播出新闻背后的故事。                                                ——题记

几天前读完柴静的《看见》后,对新闻有一种新的感觉。新闻事件并不是简单的像任何形式报道出来的那样,就像专业课的老师会告诉你“当个三五年的记者会才会有一种不一样的体验。”

柴静在书里的开头就提到了当初进入央视的缘由,如果不是陈虻,或许她还是湖南台的主持人。通过这本书,你也会再一次地认真地思考每一个新闻事件背后的血与热。本书中我印象中最深刻的事件故事是柴静在03年关于非典的报道、双城的创伤、药家鑫事件以及那些边缘人物的故事。什么称之为新闻?在专业课上老师也许会告诉你:平凡人的不平凡事,不平凡人的频繁事。但是通过这本书,让我清楚地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着一些事和人,你不报道,或许对于有的人就是常事,然后慢慢被遗忘。

非典时期,对于抢救一线的医护人员和站在报道一线的记者,是一样的考验。记者无论在做什么,只要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珍视个人的生命或许是在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可是“你可以不选择当记者,但是你既然当记者,就没有不去选择不去的权利。”就像人民解放军,在灾难发生时,他们会出现,那一刻他人的生命高于一切,自己的生命是置之度外的。

双城的创伤,一帮孩子集体服毒自杀的事件。当时因为初步调查并无任何满意的结果,就想以简单的邪教控制草草结尾,但是作为记者需要做什么?是要深挖事实的真相,如果不去深挖真相,你怎么会知道几个十几岁的孩子会建立起如此深厚的友谊?你怎么会知道一个孩子会对其他的孩子有那么大的影响?

那些关于戒毒所的卖淫事件,同性恋人的故事,那些社会边缘人物的事件和故事,那些你或许一辈子不会都不会遇到的事却是真实存在在这个世界中,如果不是这样的报道,那些社会的边缘人物或许一直都会受不到尊重,但至少报道了,起码有了观众,起码会有人了解这类人群,那么世界不就多了一份理解和宽容了么?“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了解和体谅,才有了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记者有时候在采访中并不只是记者。在双城的创伤那期节目中有一个柴静为某个孩子拭去泪水的镜头,被质疑是作秀,记者不应该在采访中带有任何的感情。事实好像是这样,但是如果你在采访中只是一个不带任何心情的记者,那么那些被采访者有几人会真正在镜头前说真话?能够让一个人说出心里话的并不是冰冷冷的提问,是能够让他敞开心扉的温暖的力量。

作为一个记者,甚至是一个媒体,最重要的是要呈现出判断事物应有的思维方法。柴静在书里告诉我:

“采访不是来判断,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可能媒体会有偏见,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这样,但纠正偏见的最好方式就是让意见市场流通起来,让意见与意见较量,用理性去唤起理性。”

关于如何做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书本上泛泛而谈的理论总是不会给你一个明确的做法,只有在亲身体验后,方可体味到究竟是如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