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百度、新浪微博
昨天下午,在我加入的一个英语翻译群里,有一位编辑发布一条很短的消息:“陆谷孙去世,享年76岁!”
几百号人的大群里,平日里随便一个娱乐八卦都能让大伙沸腾起来,但是这句话在群里却没有激起任何浪花。
我们生活的当下,爱男神,爱女神,爱高颜值,爱小鲜肉,但是对文人的风骨,不是不爱,而是爱得太少了!
陆谷孙是谁?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首任院长
《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词典》主编著名翻译家
著名散文家
莎士比亚学者
国家级教学名师
首届全国师德标兵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贡献奖获得者
他取得的任何一项人生成就,是我这样庸庸碌碌的凡人,十辈子也难以企及的高度了。但是他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让我这种先天自带嘚瑟体质的人,汗颜至极。
近二三十年来,全中国上下对外语都有一种功利性的学习热潮。有外语才华的人,办各种英语培训班,当各种语言顾问,演讲出书,无论名气还是经济利益,都能赚得一个盆满钵满。但有谁甘愿做冷板凳呢?
英语词典的鼻祖约翰逊先生曾经形象的描述编撰词典的工作是“无偿劳作,虽成无荣”。但陆谷孙在1970年开始编撰词典时,就是余下一生。
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辞典》共计1500万字,收词20万条,收录的词语涉及到各行各业,是每一个翻译案头的必备书籍,甚至是联合国编译人员主要使用的英汉工具书。可以说,这本词典对国内英语学习者的影响无法估量。
最让人觉得钦佩的是,陆谷孙先生在成为“大家”之后,依旧保持着大学教师最为朴素的面貌。当下的大学,最为遗憾的就是严谨治学的人实在太少,他们要么受迫于体制缺陷,要么热衷于校外走穴而忽视了本职工作。陆谷孙先生直到2013年都在为复旦的本科生上课开讲座,课堂上座无虚席,没有位子的学生站着甚至直接坐在地上听他讲课。
陆谷孙先生似乎也未游离在时代之外。他开微博,会去做心理年龄测试,喜滋滋地说自己的心理年龄只有45岁;通过微博同网友讨论“小清新”、“剩男剩女”、“萌”之类的网络语言该如何翻译得最好。能够对新的时代潮流保持旺盛的好奇心的人,实在太难得了!
词典的编撰工作永远也没有停止的时候。《英汉大词典》第一版编撰完成后,数次再版,每次再版都需要对原版的硬伤进行纠错,并根据现代英语的发展,更新专名和术语的信息,增添英语的新词、新义和新用法。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英汉大词典》出版完成后,陆谷孙先生就起意要完成一本《汉英大词典》,不仅有利于国内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水平,也能帮助外国人更有效的学习汉语。2015年8月,《中华汉英大词典(上)》出版上市,但想不到这居然成了陆谷孙先生未竞的事业,也成了读者们的一大遗憾。
陆谷孙说:“编撰词典就像厨子,受不了做饭做菜的热气,就不要轻易进词典编纂的厨房。”可是,从他30岁一头扎进这个“厨房”,直到生命的终点。
我首次接触到陆谷孙先生的《英汉大词典》是在15年的3月份,当时笔译老师向我推荐这本词典的时候,就说:“这位老先生值得敬重。你渐渐就会发现,很多地方找不到的解释,也许最终这本词典上会有答案。尤其是在过去没有网络的年代,这本书就是英语学习者的枕边书!”
斯人已去,但陆谷孙先生的生命力依旧还在,影响着每一个人英语学习者。他始终“用一颗忠诚、明敏的心,保持对问题的省思与追问。”这种态度和心境,值得每一个学习者向往和追求,不能仅仅局限在英语学习者这个狭窄的群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