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生中总有一些铭心刻骨的回忆和不期而遇的惊喜。交友是这样,读书也是如此。我们都会认识不少人,也看过不少的书;可只有一部分的人会值得我们常常想起,也只有一部分书让我们觉得值得一读;而只有极少数人会让我们觉得遇到她此生足矣,也只有极少数的书能让我们细细品味,认真研读。而今天我要介绍和推荐的《潜规则》就是我认为的这样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
《潜规则》确实是一本好书,一本值得读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这本书的作者是吴思,不仅是一位中国知名的作家,而且他还当任过农民日报的编辑和记者,对于官场和别处的一些潜规则和暗规矩比较了解。最重要的一点是潜规则这个词就是他发明的,对于这样一个人的文章,以及一些官场书面规定背后的潜规则就不吸引你吗?
他的文章无论思维深度还是行文的调理性都是极好的。其次呢是这本书的写作方式很有趣,它不似我们常看到的那些畅销书籍以及小资快餐文一样,作者一上来就急忙的想你展示他的世界观和对于某事的观点看法。一个个就像手拿机关枪的战士迫不及待的向世界发出他们的观点炮弹。他们总是迫不及待的要告诉我们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还有为什么是这样,而从来不会也来不及给我们解释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思考。但本书的作者就不同,他像是一位手拿手术刀的医生,他把他看到的这个世界的样貌一点一点的为解剖开来。他从来不告诉你他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模样,而是让你慢慢的揭开给你看,之后让你自己去判断。当然最值得一说的是作者的故事,这是他最出色的地方。他的文章我个人认为是极为深刻的,而之所以深刻,是因为作者不仅仅是给我们讲故事,也不仅仅在大篇大篇的讲道理。他釆用的方式是在讲故事的时候如侦探一般为我们展开情节,层层深入,由浅入深,不断的以详细丰富的材料进行论证,最后为我们破开迷雾,寻得真相。
在这里插一句好书的评判规则。到底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呢?如果要一个标准答案,其实我也不一定说的清楚。但我觉得能在在这样一个浮躁和充满诱惑的时代下能选择去读书的人,一定是想上进的人,想通过读书实现自我的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为了用读书消遣无聊的时光。如果要消遣时间,游戏估计比书好多了。既然我们知道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的,那我们选择要读的书时,就一定要选择能实现我们学习目的的书籍,可能让我们学习的书就算是好书吗?答案当然不是。因为很多很料的书,它不一定很有趣,我们往往读个三四页就忍不住睡着了。所以我觉得的一本好书应该是有趣又有料的,当然如果这个作者还有种的话那就绝对是好书了。毕竟敢讲人之不敢讲,言人之不敢言,在我看来本来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了。
而我今天推荐的这本书《潜规则》就是这样一本由有种的作者写的有趣还有料的书,如果没看过绝对值得一看,如果看过了依旧可以再次重温。绝对经典,绝对好看,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本奇书啊!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意见,到底好不好,本书等着你的评判。
书中好的内容很多,值得读者细细品味之处更是不少。我这里也来不及说太多,就在这里把他发明潜规则的故事贴在这里,给各位参考阅读一下吧。
“潜规则”是我杜撰的词。我还想到过一些别的词,例如灰色规则、内部章程、非正式制度等等,但总觉得不如“潜规则”贴切。这个词并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它来源于我的一段生活经历。 1983年,我在《中国农民报》(现在叫《农民日报》)当编辑记者,经常阅读群众来信。有一封来信说,河南省开封地区的农业生产资料部门的领导人大量批条子,把国家按计划分配供应的平价化肥批给了自己的私人关系。他们的“关系”又将平价化肥高价转卖,转手之间,关系就生出了暴利。其实这就是后来人们见惯不怪的利用双轨制牟利问题,当然违反国家的正式规定,只是禁止不住。当时我刚从大学毕业不到一年,见到这等坏事,立刻像堂吉诃德见了风车一样亢奋起来,在想象中编织出大量的丑恶交易,编排出自己追根寻源、智斗邪恶、锄暴安良的英雄故事。我急不可耐地邀了两位同事下去调查。
使我惊讶的是,那些我以为应该掩藏起来的类似贼赃的条子,居然都保存完好,就像机关衙门里的公文档案,内部人似乎也没有见不得人的担心——你想看吗?请吧,这有一大摞呢。而且,哪一层可以批出多少“条子肥”,每一层中谁有权力批多少条子,圈子之外的哪个领导的条子有效,哪个领导的条子不灵,这一切都是有规矩的。这些显然不符合明文规定的事情,内部人竟安之若素,视为理所当然。在采访将近结束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中国社会在正式规定的各种制度之外,在种种明文规定的背后,实际存在着一个不成文的又获得广泛认可的规矩,一种可以称为内部章程的东西。恰恰是这种东西,而不是冠冕堂皇的正式规定,支配着现实生活的运行。
“恰恰是……而不是……”这种句式可能比较偏激,但这么说至少有局部的事实作为依据。在政府的正式规定中,供应给农民的几乎都是平价化肥,它与农民平价交售的棉花和小麦挂着钩,所以也叫挂钩肥。而我们采访小组调查了将近一个月,竟然没有见到一位承认买到平价化肥的普通农民。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级资源控制者都会开出条子,从平价肥当中切出一块给自己的什么人。这就好像一条严重渗漏的管道,还没有到达百姓厨房,管道里的水就被截留干净,厨房的水龙头竟拧不出一点一滴。那么,滋润这个社会的究竟是什么?是正式管道还是推着水车叫卖的水贩子?这不是很明白么? 后来,我们把这次追踪报道出来了,当时的影响也不算小,商业部和中纪委还专门发了通知,重申正式制度。几个月后,商业部和中纪委派联合调查小组去开封调查处理此事,当我作为小组成员跟着下去调查的时候,我再次惊讶地发现,条子仍然在批,与我们报道之前毫无区别。这就是说,当地政府和农业生产资料供应部门的上级领导,并没有把我们报道的现象当问题。他们明明知道了也不去管——原来他们不管并不是因为不知道。官方理论中的领导显然不应该这样,这又是一种潜规则。
长话短说。我跟踪此事达数年之久,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不是我最初想象的道德善恶问题,我面对的是大多数人处于一种利害格局中的寻常或者叫正常的行为,它基于大家都可以理解的趋利避害的现实计算。不触动这种格局,报道或调查通报乃至撤职处分,说好听点也不过是扬汤止沸,在我的个人经验中,由于扬汤的勺子太小太少,连止沸也办不到。后来,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的,是化肥供应增加,政府退出,市场放开,现在化肥供求起伏波动,时常过剩,市场的供求规则取代了官场潜规则。 化肥分配规则的演变和我的认识过程至此告一段落。但我隐隐约约地感到,潜规则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追究下去一定会有许多很有意思的发现。
本来不必要这样长篇的贴这样场一段原文来增加篇幅,以此增加各位阅读下去的压力。可是我还是选择了贴,因为我不想让各位只听我说好就费神的去找这本书读,我想通过阅读这段原文来判断这本书是否一读,谢谢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