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一章 找不到书看的童年(六)

来源:东饰资讯网

童年的绝大多数时候我都处在对书、对文字的饥渴之中,也正因为此,在这个大背景下偶然遇到的那些书们就会显得尤其令人难以忘怀,就如同一颗甘甜的露珠,在我的心里留下一小片一小片的温润。

现在想起来,我在童年乃至整个少年时代交朋友的目的十分之不纯,一旦知道某个同学家里有藏书就会千方百计和人家打交道,然后想方设法的蹭人家书看,即使这个同学我并不太喜欢。多年以后会想起来某个老同学、老朋友,首先想起的往往都是我在他们家里读了什么书,而不是一起玩过什么。

小学同学A的父亲是个跑长途的客运司机,那时候在我们村子里算是比较有钱的了。而且因为他经常出门在外,每次回来就会给A带回来一些好玩的玩具或者好看的书。我知道A家里有书看之后就常常缠着他玩儿,像条狗腿子一样跟在后面跑。和他关系慢慢近了以后,我就常去他家蹭书看。现在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一套带彩色插图的《十万个为什么》,好像也不是全套,但是各种关于动物、植物和大自然的知识还是让我看迷了,那是一个多么瑰丽多姿的世界啊:会放电的鳗鱼、一次生下几亿枚卵的翻车鱼、神秘而可怕的大象牧场、奔行如电的猎豹、会发出恶臭的世界最大的花朵、会捕食昆虫的猪笼草……我被小学自然课本激发起来的对自然的热情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释放。

另外一本在A家读到的让我记忆犹新的书是一本不知道那一版的《恐龙世界》,斯时电视上正在播《恐龙特级克塞号》,一边读这书一边看电视剧,好多电视里东西都得到了印证,让我觉得特别充实。而且那时候我家里对我看书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以偷偷带回家看,就更增加了乐趣。

A家里有一座大大的葡萄架,下面有个玻璃缸,里面养着金鱼鲫鱼还有河蚌田螺什么的。那时候沉浸在自然世界里的我,对他的这一缸水生动物羡慕极了,觉得这个孩子简直就生活在天堂里一样。他家的葡萄架下面还种了一株丁香树,数棵无花果,每到夏天院子里一树阴凉,而且小小庭院弥散着植物所带来的特殊香味里。直到现在我一闻到无花果树的味道,就会会想起当年在他家里蹭书读的惬意时光。

小学同学B的情况略有不同,他家里藏书也多,但是都是他的父亲读的小说,父亲读完之后就全留给了他。他并不特别爱读书,把书们扔得到处都是。我那时候每逢星期天就打着写作业的旗号到B家去玩,作业很快就写完了,然后随便抽一本书就开始看。我是那种一读书就完全入迷起来的书呆子,半天一晃而过,感到肚子叫了我就回家吃饭。吃完饭,下午还去他家……于我而言,他家几乎就是个免费的图书馆,只是我在读书的时候他做什么呢?现在竟然完全想不起来了。

农村里的闲汉即便爱看书,也不会是多么学术性、知识性的东西。那时候还没有现在这样繁茂的网络小说文化,同学B父亲所收藏的书多半都是一些旧武侠小说,间或甚至也有一些外国的侦探推理小说,也有几本书当时不知道,到了高中一回味才知道竟然是卫斯理系列里的小说——总之都是当时最通俗的一些东西。如果是现在,大概就换成唐家三少、我吃西红柿等人的网络小说吧,一笑。

武侠小说里有一本让我印象极深,它的主角是一个农村后生,跟师妹青梅竹马。有一天师父带着他和师妹去师伯府上拜访,然后后生就被师伯家的弟子们欺负,遇到一个怪人传授他三招绝技,后来被诬陷入狱,遇到一个超级正点的大侠,学了一套绝世武功……说到这里大家可能都已经猜出来了,这不就是金庸的小说《连城诀》嘛。但是诡异的是,同学B家这本《连城诀》封面上打的标题却是《碧血剑》,现在想来这就是盗版造成的一个小错误,但在当时我可没办法知道它到底叫什么。于是我就一直以为《碧血剑》的故事就是讲的这些,直到高中时候我读到了真正的《碧血剑》,才知道这么多年一直是张冠李戴了。

另外一本让我念念不忘的小说叫《美女金球》,书名看着挺诱惑,其实它只是卫斯理系列中的一篇,原名叫《天外金球》。当时我还小,读这小说时候对细如尘埃的外星人印象深刻,觉得非常刷新三观——之前我想象中的外星人都是和人类样子差不太多的,最多是克塞号里面的戈德米斯,这种形态上的的变化实在是非常让人吃惊。不过当时倒是完全没注意到其中关于政治的内容,成年之后重温卫斯理小说才发现倪匡在它里面蕴含了多少恶毒的东西。

同学C家更加有意思,他的父亲是一个文革时候的高中生,没考上大学又回到村子里务农,一直到现在都还是一个活在过去的人。他保存着厚厚一大摞1970年代的旧报纸,以及许多那时候的旧书、旧课本、毛主席语录、著作等等。如果是现在,我见到这些了只会哂笑一下觉得猎奇,但是当时确实不管不顾的也全部都拿来看了。

读二十年前的旧报纸,不免会觉得穿越,那里面的人物有些早已去世,有些则进了监狱。当然那时候我还小,不太懂这些,唯独对报纸上动辄一段黑体字的“毛主席教育我们:巴拉巴拉”觉得挺有意思。不过倒是学了个新词儿,喊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我读的时候苏联已经不存在,只剩下一个“独联体”,心里觉得这个国家那时候竟能跟美国相提并论,一定非常强大。

比较有意思的是一些老课本,每本最前面都是一串黑体大字毛主席语录,无一例外。有一本一上来就说要打倒“叛徒、工贼、野心家刘少奇”,当时我已从历史书上知道了刘少奇是老一辈革命家,骤然看见这句话不免惊诧莫名。回到家里问爸爸,为什么书上会那么说刘少奇,爸爸吓了一跳,告诉我那都是文革时候的诬陷,让我以后再也不许看那些书。从那时候起,我才知道印在纸上的白纸黑字也不都是真的……课文里印象很深的是少年英雄刘文学的故事,一个和我岁数差不多的小孩子,活活就被坏人给掐死了,配的插图还是那孩子挣扎动弹的图,吓得我回去之后做了好几天噩梦,然后扪心自问,如果我看到了有人偷公家的财产,敢于出声警告吗?想了想觉得是不敢。

有一本书让我一读再读,具体名字忘记了,反正主旨是批《水浒传》。当时最流行的是“批林批孔批宋江”,宋江被抬到了投降派大头子的位置上批倒批臭,“《水浒传》最好的地方是写了投降。”。这种口号本身没什么好看,但是其中颇有一些水浒里的情节,对于当时还没看过原著的我来说,算是非常有营养的补品了。

我和这些蹭他们书看的同学们友谊一直维持到了初中毕业,后来到高中以后各奔东西,联系越来越少,偶尔回一次老家也不见得能遇上。回味当时读书时的情境,不觉怅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