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轻时就喜欢读古代诗词,特别是唐朝关于江南的诗, 比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又如杜牧的《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读这些诗,细细品味,其优美的意境,往往令我一个北方人徒生对江南的向往之情。但,也仅仅是一缕非分之想。在那个时候,向江南去,纯粹是痴心妄想。
然而,曾几何时,中国社会政局大变,治国有了新政策。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中国社会的历史揭开新的一页。中国人民迈进了一个新时代。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新气象,到处是生气勃勃的新面貌。正是这太平盛世为人们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创造了优越的条件。我曾经向往江南的愿望也有了实现的机遇。
这,还得从我的儿子说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无疑是改革开放首先的受惠者。当他们呱呱落地时,时代已经大变,为他们的成长拓展了顺畅的大道。他们面临的前程真正是“天高任鸟翔,海阔凭鱼跃”的境界。那一年,儿子高中毕业了,由我主张为他选择的是江西南昌的一所院校。为的是让他在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较快,较发达的南方,能较早地经受一些市场经济的熏陶。离家是远了些,可以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他在毕业后闯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天从人愿啊!在南昌上完学即开始自己闯进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先从南昌发端,继到杭州,最后落脚宁波。当然,也呛了几口水,不过几经磨难,最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与我们老一辈当年相比,时代变了,社会进步了,前程开阔。但年轻人要想人生有成,须过五道关,即求学,就业,住房,成家,生育,能够闯过这五道关隘,就算你有出息,就算是闯荡社会成功了。
令我感到庆幸的是以上这五道关隘,五道坎,对我儿子来说,一路闯下来,斩关夺隘,还算顺当。比我们想像的还要好,该来的来了,该办的办了。作为期盼儿子成功的父母,为儿子的成功理所当然地陶然自乐。因此,当孙子快要降临时,我便携老伴来到宁波。自幼生长,生活在北方黄土高原,想都想不到,晚年竟然能到江南来生活。此乃时也、运也、福也,不乐复何如。
决定去儿子这里来生活,想到儿子初成家过日子,我便想起我们当年成家过日子的艰难。别说是日用家具,箱箱柜柜,就是做饭用得锅碗瓢盆都是缺这少那的,置办不齐,买不到。儿子如今成家了,是否备好呢?儿子自幼生长在北方,饮食,习惯喜欢面食,做面的器具有吗?考虑到这些,我便置备了大案板,剔面铲子,削面刀,压饸铬的工具,都带到宁波来。到儿子这里一看,首先是住宅,三房一厅,宽敞明亮,装修完善。自动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脑,各类炊具电器都有,使我大为惊叹。现在的世道真好,一成家便是现代化。我们老俩口至现在还住着三十年前分下的单位宿舍,早已是陈旧简陋,待拆迁,来宁波一下子就进入一个住家新时代了。
宁波,地处“长三角”杭州湾。是典型的江南城市。气候环境,人文,语言生活习俗完全不同于我们北方故乡。所以,到宁波来生活,首先考验着我们的适应性。一个人的适应性是一个人生存,生活的本能。所谓适应性,就是我们常说的入乡随俗,随遇而安。适应性强,就能在一个新的环境中安定,立足,完全融进一个新的环境,开始新的生活,安居乐业。反之,则异然。我们的适应性如何呢?其实在我儿子身上已经印证出来。如果他的适应性差,不行,很明显他就不会在南方的宁波落户,也就不会有现在的小家庭。我们当然也就无缘来宁波了。
江南的宁波,有着南方的特点,需要我们去适应。
“喜居江南多困惑,最是语言互不通,叽哩哇啦道是甚,阿拉原是宁波人。”这说是的宁波话。几年了,至今宁波话,我一句也听不懂,好在有不少人能讲普通话,还好些。其次是饮食。这里以大米饭为主,这其实不是问题。大米,历来被北方人看作是细粮,过去我们想吃而吃不上。现在吃大米饭是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况且,市场上有面粉,小米,玉米面供应,可供调剂,哪会不适应呢?再就是气候炎热,夏季热得时间长,冬天室内温度低,这点在社会生活现代化也不是什么问题。室内安装有空调,夏天送冷气,冬天送暖气就是了。2013年宁波高温天达40天,我们身体都没什么不良反应。最后一点是多雨,潮湿,是的,宁波就是下雨多,可是雨多好啊,比北方气候干燥,空气中灰尘扑扑强多了。这里空气湿润,树木花草四季保持绿茵茵的,马路无尘,干净。衬衣,穿一星期领口都不脏,皮鞋穿三天无尘土不用擦。这些都是北方故乡不可比拟的。除去这些不是缺陷的特点,就是江南宁波,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秀丽壮美;人文景观气势旺盛,经济强势,市场繁荣、人民富裕,安居乐业。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庭生活是第一重的社会生活。而一个家庭生活的幸福,首要的是建立在“家和”的基础上,家和万事兴。家事相安协调,家人亲亲,和睦融洽。在这方面,我们宁波新组成的家庭是十分令人满意的。婆媳关系,相互尊重,相亲相爱;儿媳关系感情甚笃,恩爱有加;父子之间,虽然在观念和对事物的认识上时有龃龉,也无伤大雅。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是我们能在江南安度晚年的重要保障。
更加令人兴奋的是2010年的三月,我期盼已久的喜事来临。我的孙子降生人间,为我们的家庭增添了欢乐,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光彩,这是我们晚年生活的最大慰藉。
好一个可爱的大胖孙子,白白胖胖,五官端正,特别醒目的是一双大而明亮的眼睛,透射着内中秀慧之灵性,身体健康,真是喜煞人。在我与老伴的精心照料下,儿媳健康度过产假。从此一切为了孙子,为了孙子的一切,看好孙子就成为我们老年生活的主要内容。
在人的一生中,每个年龄段都有着一份劳作和责任。在老年段的劳作和责任就是看好孙子。在我们的家乡管养育孩子叫“经构”。我以为这种叫法很有道理,很是贴切。料理、培养、教育一个孩子成长,就如同经营其它事业一样,都需要精心,合理,认真构建,经营。尤其是如今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的年代,培养一个孩子健康成长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在我们两代四个人的精心呵护,无微不至的照料下,孙子在健康地发育,成长,会笑了,会爬了,会坐了,会走了,会说话了,每个阶段都带给我们极大的欢乐。一周岁时,便呀呀学语,稚气声声地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两周岁时就会背诵唐诗,能识别十几种汽车品牌,特别喜欢汽车玩具。这时候已经可以看出这小孩子的天赋禀性,聪明、活泼,有个性、执着、倔强,喜欢动脑筋。我与老伴天气晴好时,带着在小区的草地上玩耍。儿子儿媳下班后吃过晚饭,接过孩子做各种游戏活动。每天晚上七点整,一声“爷爷啊,看新闻了”,孙子跑来脆声声地告我。这时我心里顿时像蜜一样地甜。看着孙子聪明活泼、健康地成长。我保守着中国人传统的宗族观念,江南宁波岳氏一门,传宗接代有望,这原本就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如今旅游,是人们现代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我们来说,我们老了,腿脚已非年青时灵便了,不如就近浙江境内,宁波周边游览观光吧。须知宁波是一个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据报载,自然人文景观,历史古迹,著名的就有40余处,足够我们观赏的。于是节假日,儿子驾车全家出行。
浙江境内浏览苏州园林,杭州西湖景色;舟山群岛的壮丽海景;奉化溪口蒋氏故居;绍兴的小桥流水乌蓬船,人文景点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宁波本地区,天一阁藏书楼,东钱湖的湖光山色、慈城古城风貌,保国寺的古代寺庙建筑,郑氏十七房的古居民宅,河姆渡的原始人遗址。宁波博物馆关于宁波的历史展现,以及宁波市周边的,深山峡谷、溪流,古村落,古山道,古庙古桥,古民居,无不具备灿烂的古文化。朴实的天然野趣。悠远的古韵味,令人沉醉深思。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真是源远流长。我们就看够了江南的青山秀水,湖光山色,四季花草,满山竹林。顺便我们还品尝了宁波的地方特色小吃,农家菜,只在宁波,心满意足,再不想劳民伤财远足他乡了。
观光旅游,古迹景点,人物风情,无不激发着人的情感,对我一个有着多年诗歌创作情结的人来说更是感受深深,诗情喷涌。每每有鲠在喉,便一吐为快,因而就有了《江南诗情》多首,自谓不求工律,乃为抒发性情而已。
岁月悠悠,劳碌中感觉光阴似箭,转眼孙子满三周岁,送进了幼儿园,于是我的生活有了多半的空闲,使我有了从事另一件工作的宝贵时间。
我一生最珍贵的就是时间,从不让时间白白地流逝,老来依然如故。
我是喜欢读书学习和从事写作的。前几年,我曾感到有补上中国文化的必要,并且开始付诸行动。有意识地,大量阅读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书,以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各位学者的论说。不意间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当今,诸多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阐述中,竟没有论及中国的诗文化。须知,中国是诗歌艺术的泱泱大国,但是中国诗文化决非中国古代的诗歌艺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仅仅是中国诗文化的一棵参天大树。诗歌艺术与诗文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从诗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诗文化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并蕴含着许多方面,突出地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聪明和睿智。带着这种认识和想法,我来到宁波,开始着意广泛地收集资料,首先是利用儿子所持有的,宁波图书馆的借书证,从2009年6月到2010年的6月共借阅有关中国文化和诗方面内容的书35本。认真阅读,同时做了详尽的笔记。另一方面是跑书店,宁波鼓楼街上的两家书店是我每星期必定光顾的地方,虽然是特价书,我以为并不失为参考价值。还真让我淘到一些,我认为是有关中国诗文化的书,竟然有百十来本。再就是读一些书报杂志,注意收集有关诗文化的零星资料。这样准备后,我就自以为关涉诗文化方面的拟了三十多个题目,当然,以我之学历,学识不可能进行学术探讨,就权当是学习中国诗文化的读书札记,名为《中国诗文化学习随笔》,作为我晚年为自己选择的一个专题写作项目。
人生的自然规律是任何人不能违背的,人总是要老的,而老年人就有老年人的特点。比如:怀旧,忆旧,念旧。我当然也是如此。料孙子的闲暇,即或夜间睡醒时,常常怀念起去世多年的我爹我娘,从河北到山西艰辛的一生,以及我的兄弟姐妹们。回想起我们的童年,以及上学,特别是那个时代的初中三年岁月。更盘点自己劳碌的一生,感悟世间之事理。所有这些都激发了我写作的兴致,于是我抓紧时间写,要把往昔的岁月,经历过的世事都写出来。
从年青时我就喜欢写作,迷恋于文学创作。为写作打下了较深厚的功底,并为此耗费了我的整个青春岁月。虽然,多年来为家庭,为生存,为生活奔波劳碌,终于坚持下来。儿子应允由他打印通过网上,可以成书。我便整理编为三卷《沧桑诗文集》:《俱往岁月文存》,《俱往岁月诗文汇》,《中国诗文化学习随笔》。如今,我已臻人生晚境,幸逢盛世,倘能以个人之力将自己一生的文学劳动成果出版面世,便可上告辛勤哺育我成人的父母大人的在天之灵,下可留予后世子孙读之,或可有所裨益,也不妄为一世之人。
综上所述,就是我在江南宁波安度晚年的生活,充满江南生活之情趣,眼见儿子一家生活美满幸福。更有含饴弄孙的天伦之乐,我自己则依然笔耕不辍,文章迭出。虽臻晚境,却未衰老,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头脑清新。实在是我颐养天年,晚境之福,夫复何求!
僅以此为《沧桑诗文集》总序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