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那时候鸡汤文还不多见,关于人生指南之类的书籍也没怎么遇到过。如果说我有印象的话,可能当时的确是见过一本卡耐基写的书,书名叫《人性的弱点》,只是当时看的时候感觉其中的理论好像就是一味地讨好别人,于是翻了几页之后就丢在一边了。
可那个时候的我却的的确确特别困惑。
当时刚刚本科毕业,许多同学创业的创业,经商的经商,都说那是最好的时候,可以趁机放开手脚,大显身手。
在那样的氛围里,人人都像打了鸡血,每每同学聚会都会是慷慨激昂地讲着各自的宏伟蓝图。
而我在当时却选择了读研,选择读研也不是因为我有什么雄伟抱负,而是有些惶恐于离开校园,有些逃避就业烦恼的意味。
在这样的缘由下,聚会时我往往会很沉默,更多的时候是在倾听。本来就不太善于言谈,面对他们这些我不熟悉的东西,就更加感到无话可说。
二
平常在校园,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经常会坐在那道青藤遮蔽的长廊,拿着一本书随意地翻看。有时抬头望望长廊尽头那种幽深收窄的静谧,心里就会无端地遐想。
在这个时候,想的最多往往就是关于人生方面的困惑。
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呢?每每细想起来,都会感觉到人的渺小,感觉到一种无力。
前路似乎到处都是不确定,各种选择权衡再三也都会是烦恼多多。
于是我很希望了解一个人从生到死到底是怎样度过的。可是当时的我又不想看那些传记,总觉得那些传记离普通人太远。
在一个暑假,偶然从同学那里看到了那套《约翰•克利斯朵夫》,说实话那时候我并不喜欢看外国名著,一是人名拗口难记,一是比较沉闷。当时恰好也没有别的书可看,而同学又极力推荐,说傅雷的译本文笔很好,更关键的是他说这部小说写了一个人的一生,这勾起了我的兴趣。
三
那个暑假,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这部小说中度过的。小说一共四本,赶得上《射雕英雄传》的厚度,却比射雕读起来花费时光。要知道,看射雕我差不多一天的时间就看完了。
书中细腻传神的描写,大段大段优美而富有哲理的文字,让人不愿错过任何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段落。
抛却小说那些高大上的社会意义不谈,仅仅从个人小我的感觉,在文字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人生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跃然纸上。
在那样的黎明,濛濛晓雾初开,皓皓旭日方升,在那样的清晨,在那样的少年时代,一个人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事情。
少年的视角里那些家庭的琐事,那些社会的鄙夷,那些青涩朦胧的情感,都在心里留下印记。
青年时期的闯荡,那些固执的坚持,那些友谊和爱情,那些奋斗和抗争,那些思考和沉淀。时光里,流淌着激扬,也同样流淌着忧郁和苦闷。
或许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不管你如何去想,每天的日子就是向前。
圣者克利斯朵夫渡过了河。他在逆流中走了整整的一夜。……在激流澎湃中,他听见孩子的平静的声音。他用小手抓着巨人额上的一绺头发,嘴里老喊着:“走罢!”一一他便走着,伛着背,眼睛向着前面,老望着黑洞洞的对岸,削壁慢慢的显出白色来了。
……
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于是他对孩子说:“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
当看到结尾,屏息掩卷的那一刻,没有释怀,只有长长的沉思。
五
说实话,看完整本书我并没有感受到那种洞悉人生的豁然开朗,而是有了更多的感慨。
少年有少年时的烦恼,成年有成年的无奈。人的一生究其所有,似乎都是在烦恼和困顿中度过的。如果说有快乐和幸福,那也只是在暂时地战胜了那些困顿之后。
这样想着,我陷入了更深地思索。
人的一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都是在走下坡路。你会渐渐变老,你会在精力上比不上后来的年轻人,你会渐渐衰弱,记忆力减退,甚至你会糊涂到不能自理。到最终,都会走入坟墓,离开这个世界。或许会如书中所说:“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那或许意味着来生,可来生是什么又有谁会知道?
人生在这样的推理之后就变得很无趣了,但是这样的结论,又让我的内心很不甘。如果基于这样的推论,那人活着似乎真没什么意思了。
一定会有更好的诠释,让人在时光里有着充盈向上的感觉!
真正的光明绝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绝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傅雷
后来,我忽然想到,既然人都是这样,人生都是波澜起伏,那把生活当成一种经历,一种体验或许更好。
无论你经历什么,快乐、幸福、痛苦、困顿......,这些都是你人生的组成。你可以在时光里慢慢品味它们,让那些感悟成为你内心的一部分。不去把经历当成负担,而是去享受过程。
现在,距离看这部小说已经N年过去了,其中很多内容早已成了模糊的记忆,在写这篇文字的过程中,也得不时会为了求证去网上搜索小说里的文字。但一本书,如果它能对你有所启示,能够让你思考,让你对生活有了光明的期待,应该也算是一种铭刻吧。
图片来自网上,侵权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