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认真品读《论语》,起于女儿参加国学诵读班。
那日,我把她送去蒙谦书院学习精典,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是对于女儿品德修养的重视。
培训为期10天,吃穿用度,皆在院内,也意味着我要开始一个人的修行。
在离开书院之时,顺便携带了《论语》、《孟子》、《中庸》、《诗经》、《笠翁对韵》、《易经》、《黄帝内经》回家。
当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在女儿努力读经之日,作为母亲亦不能懈怠。
回到家,我马上坐于桌前,翻阅它,就像一个母亲对于婴儿的呵护。
妈呀!文言文!只记得读书时学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他还真是孤陋寡闻,才疏学浅。
怎么办,只好逐字逐句翻译。
小孩读经,只为诵读。大人读经,则为解其深意,悟其真理。
那个时候,除了上班,基本不在外面逗留,一天读下来一个章节也不到。到了晚上,就听于丹的百家讲坛,就像久旱的麦苗,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足见真知。女儿仅十天,就能背诵六个章节,而我!嘿嘿!偶尔拾记一句,已实属不易,但究其深意,颇得吾心。
《论语》之所以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必有其精妙之处。
一.人生之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在《论语》里早有论述,一个人在15岁的时候,就立志于学习。
30岁的时候,就能立足于天地之间,当然这里的立,不是外在的社会经济地位的立,而是从内心开始独立。
40岁的时候,掌握了很多知识,不易被外界所迷惑。
50岁的时候,知道天命不可违,但从现代进步意义上讲,命运更多的是靠自己。
60岁的时候,能听进不同的意见。
70岁的时候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且不越界。
我们现代人,并不是说非得按照这个节奏,等到60岁才耳顺。也可强化心灵的力量,使精神完满富足,提前达到人生之境界。
二.交友之道
朋友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那么什么样的朋友值得交往呢?《论语》里提出“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就是真诚而正直的朋友。你跟他来往一方面很开心,大家坦诚相待;另一方面,又正直,如果你做错了,他会直接告诉你,又把这样的朋友称之为畏友,也就是让人敬畏的朋友。
友谅:不仅诚信还懂得体谅,他了解你的性格,除了能够说话算话,做事负责之外,他还能体谅你,在你受到委屈的时候,会替你打抱不平。
友多闻:这个朋友,“好学不倦,见多识广”,更像一本好书,值得让人一读再读。如果能与之相交,在一起聊天,大家必谈笑风生、话题不断,也能增长你的见识。
损友三友:“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
友便僻:第一种是爱装腔作势的朋友。有些人就喜欢装腔作势、爱好门面,他跟你来往大多是看中了你的某些条件。
友善柔:第二种是优柔寡断的朋友,一点都不正直,不善柔,就是我自己本身没有什么原则,就刻意讨好你,这样的朋友交多了,不利于改善自己,更没长进。
友便佞:第三种是巧舌如簧的人,能把黑的说成白的,假的说成真的。常常讲得天花乱坠,没半句真诚可言。
三.君子之道
“君子”是孔子思想的理想化的人格,在《论语》中多次提到。
他的第一个标准,是做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君子的力量始自于人格与内心。他的内心完满、富足,先修缮了自我修养,而后表现出来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它的第二个标准,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意思是:“不断地求取知识,以减少自己对世界事物而产生的困惑。真诚地待人如己,不再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地实践前行,不再畏惧任何困难。”
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这个标准说低也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说高就是个至高无上的标准,大家想想,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经得住推敲,实在又是极不容易的事。所以孔子才把它作为君子的人格标准。
四.处世之道
子曰:“何以报德?”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用你的恩德和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也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正直去面对那些有负于你的人。
由此可见孔子也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并不提倡以德抱怨,如果别人都已经伤害你了,你还一味地对人家好,纯属是一种人格的浪费,你的善良应带点锋芒。
当然他以不提倡以怨报怨,怨怨相报何时了,怨恨只会增加你的负能量,把你的生活变成永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五.仁爱之道
“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它注重一个人的品行修养和道德境界。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讲到仁。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具体讲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达到仁的标准呢?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
这就是说,一个仁人要具有五种品德:保持一定的尊严和恭敬,这就不会招到侮辱,待人要宽厚些,百姓不怨恨,言出令从,具有威信,这样别人才愿意为你任用,善于思考,行动果断,这样在工作中可以取得具体的成绩,善于给人们带来实惠和好处,这就可以使人尽力地工作。这是孔子对“仁”的又一诠释。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一个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不能长久过穷困的生活,也不能长久过安乐的生活。一个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乐;一个聪明的人,把仁德当做最有利的生活规范。”
仔细想想,我第一次思想的顿悟得意于《论语》;第一次对书本的执念得意于《论语》;第一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得意于《论语》。
《论语》总能带给人许多心灵的力量与启示,从而让你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正直,乐观,豁达,从容地走下去,愿你此生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