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母亲,有了孩子以后,凡事总是容易联想到教育。今天学习了习总书记的讲话,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是: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这是他对党的领导干部的提出的要求,可我觉得普通家庭也可以通过开展这个正家风的活动而受益。
家风是什么?杨树桐先生在他的《家风漫谈》一书中有这样解释:“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品德。”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段话——一个家庭,或许难有显赫的背景,殷实的财富,但不能没有良好的家风。良好的家风虽不能是一人一时一事一地就能建立,但只要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守正笃实,必能久久为功。
习总书记总结说: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在我们骨髓里的品格,是我们立世做人的风范。
读书读到作家梁实秋的文章。文中说他小时候住在北京,一个大家族住在一起,威严的祖父住在上房,家中大堂高挂“积善堂梁”的扁额,这是他家的堂号,取意“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善”就是他们家的一大信仰及行为准则。细想起来,过去那些名门望族都有堂号,也许是因为他们早就明白了家风对家族传承的重要性。
上大学的时候去安徽的一些古村落游览,当南方的风土人情终于从宣纸的水墨淡远变成眼前坐北朝南的徽式建筑,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却不是徽式建筑的雕梁画栋,不是倚山面水,而是在老房子里看到的那一幅幅对联——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诗书传家久,耕读继世长。
好一句“诗书传家久”。市场经济的浪潮滋生出太多“读书无用论”,但是不管“富不过三代”的毁灭性预言是对是错,我们都能客观的明白财富或许不能代代相传。但是“诗书”却能“传家久”,为“好家风”的培育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好家风代表好人品。”优良的家风为培养出一个成材的孩子奠定成功的基石。“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同样的一粒种子,未来是成长为参天大树,还是纤弱小草,有地势的影响,更有地质的作用。既然“诗书传家久”,那我们为什么不在新年伊始教孩子端正捧起一本书?
今年的立春过后,再次听到一句流传很广的懒人读书谣,第一句是“春天不是读书天”,接下来是“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待明年”。听过大家会心一笑,但实际上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春来正是读书天。
我们早就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勉语。社会也好,个人也罢,总是求得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因此,就不能光空等秋收冬藏,更该有播种耕耘的劳动心态。“一年之计在于春”,自然界在节气的作用下悄悄发生变化,东流的春水,已由坚硬的冰块变成了软软的母腹,松软的泥土散发着清新温润的气息,冬憩后醒来的麦苗儿精神焕发展现出一派蓬勃盎然的生机。“造化钟神秀”,贵为万物之首的人,大脑在此刻也一定会比往昔更加灵光。
所以,当结冰的日子和思想一起在和煦天气里开始融化,当书中的墨香又和花香一起氤氲蔓延,在春游芳草地之外,不妨谢绝无谓的寻花问柳、拈花惹草,坐下来,和孩子一起,打开一本书,收获和平心境,传承优秀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