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期货那些事儿》第八十三章,供求天平与农产品(一)

来源:东饰资讯网

我们在金融网校放了一个张道长的视频讲座,题目是《供求天平与农产品》,他讲道:

我的投资之路,和雄心无关,和传奇无关,只和我的人生习惯有关:爱做事、爱琢磨,不闲着。成功、财富都是顺带的结果。传奇有时更源自不期然的际遇,而强人之所以为强人,乃是在简单的、平静的、世俗的生活下隐藏了巨大力量。我从小就知道自己做事总比别人要做得好,因为我认真,负责任,心里有谱气。

其实做什么事都要会观察,会总结,找到规律。做事情找规律就是你心里要有一本清清楚楚的账,莫糊涂。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规律搞清楚了,办法就出来了。

闷着头做事不动脑子,力气用尽了也不一定有好收获。我就经常和身边的投资人说:你们不要傻做,要学会掌握正确的投资理念、方法。不要以为搞投资流点血水、汗水就可以了,大老粗才那么想事情。1955年部队评军衔的时候,怎么不给骡子评个军衔呢?打仗的时候骡子最辛苦了,井冈山的时候驮枪又驮炮,但它什么也评不到,为什么?它不进步嘛!人家求进步的,评大将评上将,你不进步就是不行,对不对?

做期货多年后,我发现了供求天平的运作原理与农产品期货的几条规律,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说简单也简单。价格的决定因素就是“供求”,也只能是“供求”(而不是图表或指标),要预测价格只要研究、分析“供”和“求”就可以了。说不简单也不简单。影响“供”和“求”的因素比较复杂,可能同一时间点,影响“供应”的因素有10个,影响“需求”的因素也有10个,能不能把这20个因素都找出来,并且把它们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度的大小也识别出来,这是很难的。不同的时间点,同一个因素的影响度大小是不同的,还有可能有新的影响因素出现,因此还要用变化的眼光来看,这就更难了。另外,期货做的是未来,分析供求关系的时候,还要看长远,不能短视,比如现在吃饱了不饿了,不能推导出未来也不饿,几个小时后还是会饿,因为胃在消化,做期货要了解哪些因素是影响未来供求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这就难上加难了。

很多问题,连经济学家都搞不清楚,更不要说一个交易者、投机者了。作为期货交易者,只要弄清楚相关品种的供求关系就可以了。而弄清供求关系,以及不同供求关系之下的价格变动,只需明白“供求天平”的运作原理。

我们可以把整个供求体系看作是一个天平。天平有时候可能会左边高一点或右边高一点,但总体上,天平所追求的是“平衡”。

在“供求天平”上,左边托盘放的“供”的砝码,右边托盘放的是“求”的砝码,中间的横梁是价格尺度,下方是可滑动的价格。价格滑动到哪里能使“供求天平”平衡,哪里就是价格支点。这一支点,可以支撑目前供应和需求情况的平衡。如果价格支点找的不对,天平就无法平衡,它会自动寻找新的价格支点。

“供”的砝码代表着影响供应增加或减少的因素,“求”的砝码代表着影响需求增加或减少的因素。不同的砝码在不同的环境中,分量是不同的,会受政治、经济、天气等的影响,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去衡量每一个砝码的重量。

不平衡度的考量:用现在的价格去衡量当下的供求关系,可以测量出供求是处在相对平衡、略微的不平衡中,还是严重的不平衡、超级不平衡中。

怎么测量呢?一是看现在的价格是多少,二是看影响“供”的因素和影响“求”的因素各自有多少个,每一个的分量有多重,“供”的分量和“求”相比是什么情况。

就农产品而言,种植面积、单产、天气(旱涝情况、积温情况、虫灾情况等)、农民种植积极性、品种特性、相关品种比价关系、需求方情况、加工方情况、贸易方情况、社会库存情况、国家库存情况、替代品情况、国内外经济环境、货币宽松程度、加息降息情况、行业政策(比如棉花中国政府发不发配额、大豆抛不抛储、期货大豆的出口政策等)、战争或战争预期、其他突发事件,等等因素,都是影响供求的因素。

每一个影响“供”变多变少的因素都是一个砝码,不同的砝码的大小不同、分量不同,同一砝码在不同的时刻大小、分量也不同,这些砝码加在一起共同组成“供”的分量。农产品“供”的变化相对较大,可能去年是6,今年10,明年则变成了15。

每一个影响“求”变多变少的因素也都是砝码,不同的砝码的大小不同、分量不同,同一砝码在不同的时刻大小、分量也不同,这些砝码加在一起共同组成“求”的分量。长期来看,农产品影响“求”的因素相对稳定,每个砝码在不同时间的变化也不大。当然短期内某个可能会从1变成2甚至变成3,从而导致“求”在短期内上升较多。

至于每一个砝码具体有多重,这个砝码这段时间的变化具体有多少,这个砝码变化后价格支点需要移动多少才能实现新的动态平衡,相同的砝码在不同的时点对价格的影响有何不同等,这些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市场参与者自己根据获得的数据、自身的考察、自己以往的经验、借鉴别人的经验或从别人身上/书本上/网络上学到的知识,还要根据自己对特定品种特性的了解、环境的了解,等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夏天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秋天会来,这是自然规律,但秋天什么时候来呢?秋天来的时候会有什么变化?是哪些原因导致了秋天的到来?要抓住秋天的开始,关键点是找到夏天的末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是不是任何一片叶子落了,秋天就到了?还是特定的叶子,在特定的环境下落了,秋天才真正到了?

今天炒一个菜看上去和昨天炒的一模一样,但昨天只放了半勺盐,今天却放了2勺盐,味道就必然变了,即使这两份菜外相一样也要加以辨别,具体的差别要细品才能感受到,盐的分量不同,味道必然不同。

一个原因只能导出一个结果,看到一个结果,也必然能找出它的唯一原因。有时候似乎有“一因多果”,那是因为一个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中发生作用的影响力是不同的,才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本质上来说在不同环境中的同一个因素,并非相同的原因,而是不同的原因。我们要明确同一个因素在不同环境中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1小勺盐炒一碗菜味道刚好,1小勺盐炒一锅菜味道肯定淡了。老农民都知道“过去的老黄历看不得”,为什么看不得,因为现在的环境和过去不同了。“天”、“地”、“人”都不一样了,“同样的因素”放进去,结果必然是不同的。

一盘水果放在十个人面前,如果十个人都饿了,那几分钟就吃完了,如果十个人都是饱的,那两个小时候后还有半盘。不能看到一盘水果(所谓的供应量)、十个人(所谓的需求量),就推导出一个固定的结果,人变化了,结果就必然会有变化。

在“正常的”价格波动范围内的行情,似乎很多人都能预判,但价格超越了历史最高价或最低价,突破了以往的框框,绝大部分人就预判不到,甚至不敢去预判了。突破历史的大行情能够发生,必然有突破历史的大原因存在,找到这些原因,分析这些原因,度量这些原因,就能预判到超越历史的大行情,也敢于预测价格将运行到哪里。2009年的大蒜行情,当然,在其他时候,如果分析的结果是综合因素还在常规的范围里,那么行情也将在常规的幅度里波动。

在结果发生后去找原因,总能想办法找到,这往往是分析师干的事情,作为交易者,必须先找到原因,先推导出结果,这样才能在投资中赚到钱,如果波澜壮阔的行情已经发生了,那么巨量的财富分配也已经结束了,我们也就分不到钱了。所有的难点在于找到原因、分析原因,并且在原因超出常规时能敢于确认、敢于预期。

价格是调节平衡点的尺度

“供求天平”并非放在真空中,供应和需求的分量也不是恒定的,所有的因素都始终处在变化之中,因此追求绝对的平衡是不可能的,但任何一个时点都可以实现相对平衡,任何一段时间都可以实现动态平衡,任何一个完整的周期都可以实现整体的平衡。这就是我一再和朋友们说到的“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但长期来看,整体又是平衡的。”

相对平衡和动态平衡是必然能实现的,也是天平必须去实现的状态。价格是可以滑动的、调节的,价格就是用以实现平衡的尺度。在理想状态下,价格总会自动调整,自动去寻找可以实现当下供应和需求的平衡点,不同的供求关系都可以在不同的价格点实现平衡;而现实的市场中,供应和需求的量不是固定的,时时在动态变化,市场各方力量对供应和需求也有或大或小的影响,还有市场参与者会把对未来供求的预期也作用于当下的供求关系,同时对未来的预期也会随时变化,另外,价格变化后实现了相对的平衡,但这个平衡点往往是人们心中暂时认可的平衡点,而不是绝对的供应量需求量的平衡点,因为人的想法、看法总会和现实有所差别。所以价格滑动寻找相对平衡点的运动就会显得很复杂。但不管价格的运动有多复杂,其变化动力的核心原因、本质原理是不变的。

所谓的供求不平衡,是指在现在这个价格上供应和需求不平衡,价格变了,新的平衡就会到来。在特定时点,供求明确的情况下,价格会自然调节,以此匹配对应的供求关系。如果在一个价格上供求不平衡了,总有另一个价格会让供求平衡,至少是实现相对平衡。当然,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没有绝对的平衡,也没有绝对的不平衡。市场会自动调整价格,让供求趋于“动态平衡”。关于价格自动调节和平衡与不平衡的动态演变,从规律和理念上来说是简单的、确定的,但在判断具体的“度”时却是复杂的,在具体的操作中,方向是确定的,具体的价格和时点只能估算而无法精确到哪一个价位、哪一个时点(或许在某些时刻可以做到精确,但绝大部分时候无法精确)。这就是简单中不简单、确定中不确定,但反过来说,不管行情变幻多么迷乱,“道”是不变的,也就可以求得不简单中的简单、不确定中的确定,纲举目张。

我们要相信砝码,不要迷信自己的固有观点。所有影响供求分量的因素,都是砝码,不同的时间砝码有多有少,不同的砝码有大有小,同一个砝码在不同时间也会变大变小。“供求天平”一边的砝码大、数量多、分量重,影响价格移动的力量就大,价格就要向它这一边滑动。

我们要综合考虑自己所能知晓的砝码(各个层面的影响因素),以及各个砝码的随时变化,才能判断未来价格移动到哪里才能实现新的动态平衡。我就是用这样的原理把棉花的价格看到3万。

在具体判断价格如何滑移、要移动多少才能支撑两边供求分量时,我们应该相信各个真实的砝码,而不是自己固有的观点。

某个因素的砝码,大前年是1+1=2,前年是1+2=3,去年是3-1=2,今年是多少呢?如果是2+3就等于5,今年可能和往年有很大的差别,具体差别有多大,就要看两边砝码的变化是多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