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阅读《中国哲学简史》第17、18章。董仲舒影响了历史,开创了“独尊儒术”的时代。把孔子推到“神圣”的地位,是孔子生前做梦都没想到的。孔子没有完成的事,董仲舒完成了。怎么完成的?把政治、把生活、把儒家、把孔子赋予伟大的意义。意义是赋予的,所以故事就难免是虚构的。
《中国哲学简史》第17章最后一节《社会进化的三个阶段》中,冯友兰先生说:“可是,即使如此,这个学说也仍然是荒诞的,因为孔子只活在《春秋》三世的后期,怎么可能做前期的事呢?”荒诞的学说不止此处,董仲舒要为当时的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根据,就要不断虚构荒诞的故事。例如:“天人合一”。“三纲五常”。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人何以成之?通过礼乐,就是文明和文化。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仁、义、礼、智、信”五常与五行相合。
董仲舒建立完整的一套理论学说,围绕一个中心:“皇”受命于“天”,“民”受治于“皇”。对汉朝皇家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汉武帝爱死“董仲舒”了,尽管他没有表白,但“独尊儒术”从此开始了,奠定了汉朝几百年的基业,也奠定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秩序。
天人合一,三纲五常,影响几千年的伦理,其实只是错觉,只是虚构。
人们因为有了虚构的故事,生活安定了,社会稳定了。也有的人因为对虚构不满意,重新虚构,如“新道家”,就连“儒家”也产生了“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
老董还创造了考试制度,而且还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基础。大家都相信了,今天还依然相信,唯有考试才能成就自己。要上大学吗?考!要当老师吗?考!要成为公务员吗?考!我们赋予考试无上的意义,那也是错觉。通过考试,只是拿到一块敲门砖而已。如果没有通过考试,说不定你拿到的是另一块敲门砖。
虚构赋予了生活很多意义,虚构已成真实。如果真实的真实让你痛苦,你又何必在错觉中醒来呢?错觉也许才是真实!
故事的完美虚构者:董仲舒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