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束缚的铠甲不再一层层穿回去

来源:东饰资讯网

      记得多年前,有一位师姐,准备从大连到北京深造。其时她在大连有一套房子,而在北京,呵呵,无片瓦遮头。可是她还是毅然决然去了,说:“不就是一套两室一厅吗?”那时在大连的两室一厅也并不易得,所以这句话深深印在还是个穷学生的我的脑海中。

束缚的铠甲不再一层层穿回去

      回国后朋友们给我信息和视角,恨不能一下子让我了解现在的各种情况。在朋友们殷切的关心下,我也确实看到很多不同于去年的情况。首先,是培训的行情一浪高过一浪。那天朋友告诉我某培训机构去年的收入数字,我听了一下,不得了,是妥妥的一家中型房地产公司的年销售水平。记得有几年我们经营不那么好的时候,如果只计算卖房子的收入,而不计算非经常性收入,那时的销售数据距离这个培训机构的年营业收入还是颇有距离。这么火爆的另一面,似乎是一些口碑不错的机构根本排不进去课,甚至有的一对一的课时有时也很难保证。我们这次回来请女儿一位极好的老师给重新梳理一下语法。后来才知,我们由于之前的行程是早就确定的,所以课程排得早,若是回来才排,根本没可能。我很诧异,去年似乎还没有如此。然后很多朋友跟我谈到阶层固化。其实美国的阶层固化倒是很明显的。以前同本地朋友聊天的时候,他们从不讳言,他们认为有钱人住好学区,孩子上好学校,甚至根本不是好学区里的好公校,而是一路私校上去,课外可以上比较昂贵的运动或者其他兴趣课。最后,这个有很多教育资源的孩子上了极好的大学,自然毕业后有更好的前景。在国内,倒没觉得有那么明显,因为国内毕竟是公校为主,民办和国际学校是少数,何况国际学校的孩子在国内的高考上根本与大家没有竞争关系。可是,随着一次次减负,培训机构离奇地成长为比美国私校更强大的教育市场的参与者。而且同美国私校相比,不承载教育功能,只负责教孩子们考试和做题;没有课外活动,没有学校要求的硬件设施,倒收入好过很多私校。其实培训机构一直有,确实有些孩子的学习进度不太相同,有的非常超前,也有的需要课后再多消化,这些都无可厚非。但是,真的没想到,有一天,这居然变成一场很多人参与的游戏。而且那些学霸们,一点没比普通孩子上的课少,所以,成绩好的在学,成绩不好的在学,成绩普通的也在学。如果这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的,不是一场关于考试的培训,而是关于读书的培训,这一代的孩子们将来真的是不可限量。可是估计很少有人敢去尝试,隔壁的孩子都进重点校了,还在每周补习,我们敢在家里闭门读书或者出门钓鱼?

束缚的铠甲不再一层层穿回去

      之所以想到当年的师姐,是有些悲哀的,曾经拥有的更少,可是,还有正视自己精神世界的勇气,还是曾经把精神世界的追求和自由视作最重要的,而不是随波逐流而去。

      在美国和朋友们聊起国内教育,其实大家观点也并不统一,像我这样的,是坚持认为国内公立教育也有相当不错的。尽管一再被反对,可是痴心不改是。学校教育是一方面,但是不可小觑同伴们的力量,很多学校的生源不错,家长和孩子的群体也总体不错。那些年在教育上的投入还是很值得,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有思想的家长和素质非常好的孩子们。客观说,在美国如果上的私校不够好,那些群体的状况比国内的有些学校还是有相当距离的。我在美国最不解的问题是,国内那些响当当的名校的孩子出国的似乎更多。国内进名校的难度一点不比美国低,为什么要抛弃那些好学校去另一个颇有难度而且价值观也和国内完全不同的的体系中竞争呢?而且好多孩子还是在十几岁就独自在外?我们到底相信美国教育的什么呢?如果说轻松,美国自高中到大学都更不轻松。现在我也并不明白,但是却慢慢感受到家长的无奈。这些家长的见识和学识都很好,也都很明确这种刷题考试的不重要性,甚至危害性,但是,你终究要凭着这个评价体系进入筛选。我们这代人可能一路是上升路线,中学比小学好,大学比高中好。那么,你敢不敢倒着回去呢?记得当年哥哥逗女儿,说她以后回顾自己的读书历史,可能倒是小学最好。

束缚的铠甲不再一层层穿回去

      如果从逻辑上讲,这么在意学校教育,应该是认为学校教育能够决定未来吧,否则就不必在意了。可是,真的是吗?我们吃菜时喜欢小灶,教育上我们倒相信批量。我们相信自己完不成的,放在机构手中倒会完成。不知道这是个空前互信的时代,还是个极不自信的时代。有时看得多了,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个有信仰的社会,可能主流只信一套价值观;没有信仰的社会,反而什么都信。所以,没有信仰的社会出产更多的价值观和说法,口号也更多。爱是简单的,不爱才复杂。

      当年的师姐给我很大的激励,她只一句话就让我明白,如果觉得这个世界还有更想探索之处,尽可以放手追求。人不可以以房子的有无为标准来定自己的居住地,精神追求始终要在物质之上高歌。曾经以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财富也可以改变命运的一部分,但是如果知识和财富改变的,都不能让人更自由,更有爱,更有安全感,更能享受人生中美好的部分,那么知识也只是知识,不是文化;财富也只是金钱,不能真正为社会贡献价值。知识和财富本来就是拿来用的,为的是人类的福祉,而不仅仅是一块块敲门砖。因为每一扇门后面,都没有尽善尽美的故事,它需要人不断地努力和付出,直到作为人的枷锁日渐减少,而不是将过去贫穷和无知时的束缚一点点穿回来。不想做物质的巨人,精神的矮子。昨天看同学们讨论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这是衡量一个社会的量化指标,那些不能量化的部分呢?如果持续的富裕不能催生知识和文化的繁荣,反而一片荒芜,这种富裕也是岌岌可危的。

      可惜当年的师姐看不到我对她穿越时空的崇敬,不知道她当年的选择,曾经怎样照亮我的精神世界。那时还不懂什么诗和远方的话。不过,诗和远方可不是来自于清华,高晓松的诗和远方是家教。想想这,可以回到家里踏实睡觉。

      文中图片摄自查尔斯河河畔。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