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忘记你的专业,才能找到未来

来源:东饰资讯网

每次聊到未来,总有人是一脸茫然的。于是我就建议这些人,去找到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但我得到的回答往往都是——

我哪有什么优势?我可不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

确实如此,80%以上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于是只好把自己学的专业当做擅长的事情。自己要打拼一辈子的领域,竟然是大学入学前一个不严谨的专业选择决定的,恐怕这样很难让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什么成就,甚至还会因为兴趣不足而感到很痛苦。

其实不是你没有优势,每个人都至少有一个能力可以超过其他90%的人。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划分专业这件事,可能埋没了不少人的天赋。


真实世界可不管你的专业

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的知识总量开始大爆炸。而在这之前,一个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并不是难事,因为那时人类一共也没有产生多少知识。我们在中学就基本学完了20世纪之前所有的重要知识。

所以,分科治学是人类面对庞大知识总量的无奈之举。我们不能再奢望一个人把所有知识都学到,只能人为地把这些知识划分为各个学科,贴上了标签。高中的时候分文科理科,大学的时候开始细分到各个小学科,越往上爬,就越细分。而那些学术专家,往往就是在某个学科金字塔尖的地方。

这让我们产生了一个误解,就是要不断地朝着一个学科的金字塔尖爬,爬到塔尖就算成功了。但是,在学术之外的真实世界里做事情,是没有明确的专业划分的。看看那些牛人,他们往往都是「斜杠青年」,自己都说不上来在做的工作属于哪个专业的。更何况,当今大量的创新和学习效率的体现,都是集中在不同学科的中间地带。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我们必须要打破专业的界限,跨界学习。

也就是说,我们学了几年的专业,只能是自己未来诸多技能中的一个而已。甚至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这个技能会逐渐退出市场,不得不抛弃。把自己的优势压在某个单一的专业上,是个极其危险的事情。


专业和市场脱节越来越严重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不断加速发展的时代。工业社会的十年,你几乎看不出任何的变化,而互联网的十年,简直就是一个世纪。谁能想到,现在每天改变我们生活的微信,只是6年前的产物。那接下来大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呢?谁能知道还会有多大多快的变化……

可是再看看大学。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岗位之一就是产品经理,但是到现在国内也没有一家大学开设相关专业。只能靠许多培训机构来填补这个空白。类似的,很多市场急需的人才,大学都没有相关专业来培养。

而许多已经存在的专业,也和市场脱节太多。我是学传播学的,我们的课程竟然很少涉及当下最主流的互联网传播,更多还是讲纸媒、电视等传统媒体。学的东西也都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很少能和信息化时代扯上关系。学的东西虽然很重要,但是没有做好和当下需求的衔接,这就让我们这代学生总感觉自己学的东西没有用。

所以,上过这几年学后,我越来越认清了一个事实:

仅仅学好学校里的专业知识,在市场上并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所以不如先忘掉自己在学校的专业,它远没有你想的那么重要。


可能性来自视野和尝试

连专业的靠山都没有了,那我们的未来该怎么办?其实我在本文开头就给出了一个几乎没有人能反驳的方法:

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兴趣。

但是,每当我给出这个建议,多数人的反应就是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兴趣在哪里。并没有在生活中发现自己擅长和喜欢做的事,似乎只是喜欢吃喝玩乐……

一个人从来没有迈开过双腿,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擅长跑步?一个人从来没有拨动过琴弦,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擅长演奏?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电脑,怎么可能知道自己擅长编程?

那些找到兴趣的人,往往都会提到一个词——偶然。他们几乎都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接触到了某个事物,才发现了自己的优势。在这之前,他们从没尝试过,甚至都不知道这个领域的存在。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尽量增加这个「偶然」发生的概率呢?所以,找到自己优势和兴趣的前提,就是竭尽全力扩大自己的视野,并大量尝试。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但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遵守的原则:

不要给自己划定任何边界,保持一个空杯心态。

可惜,自己的专业往往就是人为划分的一个边界。很多文科生想当然地认为自己不能做工程师,学医的也不会再去考虑当个作家或者画家……所以,忘记不了自己的专业,就丧失了太多的可能性。

我曾经推荐过不少人去尝试学习编程,但是他们总会以数学不好、英语不好、逻辑性不强等理由拒绝。都没有去了解过一个领域,就给它判了死刑,这很可能就让自己错失了一次找到优势的机会。

随意给自己设限的害处不用多说,大家肯定都吃过类似的亏。但是每次遇到相似的情况,却依然逃不出自己划定的边界。一是因为对不了解的事情太过畏惧或有偏见,还不愿意主动去尝试和了解;二是对自己错误估计,没真的努力尝试过就认为自己不行,而且还不相信自己是可以成长的、某些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想要做到开拓视野和勇于尝试,我给出的建议就是先摆正心态,然后大量的、跨界的阅读,和各个领域的人交流,参加一些从来没经历过的活动,尝试一些从来没做过的事情。

如果你觉得这样很浪费时间,说明你还不认可两个事实:

1、寻找自己的优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能为以后节省大量的时间。

2、各个领域的知识都了解一些,才能跨学科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极大的竞争力。


重视起自己的优势

很多人其实早就接触过自己有优势的领域,只是没有注意到,注意到了也没有重视起来……总之就是一直在埋没。

比如很多人从小就爱唱歌,而且唱得很好,大家也都知道,但是最后还是去做了看似更靠谱,但自己没兴趣的工作。一直到遭受了各种挫折,才点醒了自己,重新拿起了话筒登上舞台。其实现在当红的歌星中,多数都有这样的故事。

一般有两种情况可以判断出自己的优势:

第一种情况:如果做一件事情,大多数人都不太情愿地当工作来做,而你却能全身心地投入,做的得心应手,忘记时间的流逝,并能从中获得乐趣。那么这件事情多半就是你的优势。

第二种情况:如果你做某件事的时候,经常会收到积极的反馈,那么这件事也很可能是你的优势所在。比如你每次和别人聊天的时候,对方都很愿意和你聊,那很可能是你的沟通能力强,口才也不错,这就是一个优势。

每当发现自己有了上述的情况后,就一定要重视起来,不要等到无路可走的时候才回过头来重新需找这个优势。

当然,还有很多方法能找到优势,比如有很多测评工具可以使用,像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Self-Directed Search)、MBTI职业性格测试等。但是我觉得这些测试更多是一种辅助工具,还是需要自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来找到优势。


重新划定边界聚焦优势

刚刚不是说要打破边界吗?怎么现在又说要重新划定边界了?

忘记专业,打破边界,是为了让自己尝试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的眼界不再局限。而当我们通过学习,了解过更多领域,尝试过更多事情后,逐渐对自己就有了更深的认知,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自己。这个时候,我们就能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了。

重新划定边界是为了扬长避短,让自己聚焦到优势上。

优势如果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刻意练习,那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优势。一个人在自己没有优势的领域上大量学习和训练,比有优势但很少投入过的人更有竞争力。

所以当我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后,就要为自己重新划定边界,搞清楚自己要着重做什么,避免做什么。让自己把更多的力量放在优势组成的核心能力圈里。

做减法总是更难一些。很多人在看过大千世界后,都对一些自己难以触碰的美好舍不得放弃。但是这些人也往往是被这些美好拖累死的。比如有些人天生就不适合唱歌,但偏偏有个当歌星的梦想,虽然成功学告诉你勇于追求就能成功,但是理性的概率论告诉我们,这些盲目追求的人更可能是以失败告终。

很多人在重新确立边界的时候,也往往不愿舍弃自己的专业。这里总是存在着一个沉没成本——自己学过那么多年的专业,怎么可以轻易抛弃?

要知道,不抛弃沉没成本,往往会带来更大的成本,最终让自己离成功越来越远。


最后

忘掉你的专业,不代表不需要好好学自己的专业,无论以后做什么,这个专业技能都一定会帮到你。

这里说的忘掉专业,是不要因为专业而给自己设限,因为想找到自己的未来,就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专业」。这需要我们先不断打破边界,给予自己可能性,再不断建立边界,确立自己的局限。

学校里的专业,往往是打破边界的最大阻碍。也是重新确立边界时,最不愿意放弃的成本。所以很多人的未来,往往都是被专业限制住了。

而寻找未来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动态过程。我一直认为,在进入社会前的大学四年,是进行这个过程的最好时光。因为毕业之后,就有太多的压力,让自己难以打破边界去不断尝试,也难以抛弃之前付出的努力来重新确立自己的方向。

如果你过了这个时光也没关系,需找自己的优势在什么时候都不晚。只怕不愿放弃沉没成本,在一条错误的路上拼命狂奔。

回顾

大学里的专业和真实世界有什么不同?

发现自己的优势需要怎样的心态和方法?

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优势?


成长加速器

与400个小伙伴一起,每晚8点分享成长工具,一年精读50本好书,将知识践行到底。

回复「群」到公众号Glax即可免费加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