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失控心理学引论—对需求的论述

来源:东饰资讯网
马斯洛

写在前面: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本文中会有所提及),拉康,笛卡尔,康德,维特根斯坦,卡耐基,鲁迅

“我”会不会有所需求?“我”对这个世界,包括对自我是否有所目的,有所需求?对于我来讲是否存在着纯粹的思考目的,简单来讲就是说人类是否存在着一种纯粹的理性动力?心理学把自我提升到了一个高度:超我,所谓的超我就是超越这个失控形态的我,超越这种失控形态的目的性指向,当我们超越了这种本体性的倾向之后,只剩一个纯粹的我,这个“我”对这个世界是否有所需求,有所目的,当我问别人这个问题时,有人说我想要有钱,有人说自己想要向自己心爱的女生表白,有人说是为了纯粹的理性需求,有人引用了康德的话: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标准;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当我读了康德所著的纯粹理性批判之后,纯粹的我具有道德需求,还是所谓的理性需求,纯粹的我具有一种可以完全定义的主体意识范畴,是“我”在驱动着这种主体意识被定义,“我”是谁?当然不是我们人类的本体,却依附着人类的本体而存在,而且“我”通过对本体的联动完全支配了我们的主体意识,对于这样一个不受本体倾向所影响的我来讲,我毫无目的性和需求性可言:我是自由的。还有“我”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虚无指向,我不受任何范畴的约束而存在,可是我们必须确保这种联动机制的处于可运转的状态(这和人类的本体状态相关),可是一部分的主体意识范畴出现了失控现象,这种失控状态将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能力,思维行为尽管在一定程度上不存在任何的限制,是完全自由的,可是对思维行为唯一的限制在于:思维指向必须可定义,之后我们还会写一本书:判定逻辑引论,我们将会制定一个框架去研究我们的思维行为,此处也可以讲这样一种限制描述为:思维指向必须可判定(表达同一个意思),主要注意的一个事情是“我”是自判定的,不可判定的思维指向将会被映射为“我”,所以我们可以称我们的思维具有判定需求,我的创造性也被限制在可判定性的限制下,可是人类的思维是受限制的,一方面来讲是由于这种源代码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思维形态下的本体倾向性,所以人的思维能力和本体存在着极大的关系,可是却不是决定性的,人还需要抵抗自身的失控性意向,集中注意力去开发我们的思维能力。拉康让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就是自我其实是一个幻象,根本就不存在被意识的自我指向,而只是存在一个被判定或者说被定义的自我指向,特别是当我们理解了语言中的我之后:我就在这种所谓的语言指向中出现了,我们说语言其实是对思维行为的一种转述,我们企图通过语言这种中介形式将我们的思维行为表达出来,或者在“我”之中将其默念出来,让其对“我”来讲存在着一定的发生强度,前面我们也提到过,这种对发生强度的感知让我们对“我”有所判定,之后的描述我们就用“判定”代替“定义”这个词语的含义去使用,由于我们在纯粹的思维行为是无法觉察到“我”的存在,“我”的意向性从根本上来讲被表现为被判定的范畴,而不能指向“我”本身,这种被指向的“我”是这种强度感知中的一种判定,请注意我的表达方式,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用着这个第一人称代词:我,可是这种自我往往是在强度判定以及失控性的意向性判定中被判定,实际上这样一个“我”有着语义指向的判定范畴,一部分坚持二元论的人通常会这样告诉我们:这就是独立形态的“我”,或者是和物质形态对立的“我”,笛卡尔有一句极为经典的话:我思故我在,从哲学角度上来讲这句话的判断是正确的,一切思维活动在“我”之中发生着,可是从语义指向上来讲,这个被指向的“我”肯定不是哲学上所指的“我”,我之所以要给“我”加上双引号是为了提醒读者在“我”所表达出来的“我”是一种强度性的或者是意向性的判定,而不指向这个纯粹的“我”,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说法:对于这个不可说的“我”,我所需要做的仅仅是保持沉默,这种可判定的“我”是一种幻象这个观点我是赞成的,可是就此否定“我”的存在,我持反对意见,我倾向于相信自由意志的存在,问题是这个语句本身就有问题,事实上我的论述是在否定自由意志的存在,我无法判定“我”的指向,就是说在我们的大脑中所发生的一切自由意志行为我们无法证明其就是“我”的目的性指向或者说需求性指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这一切是可判定的,所以我们现在可以回答文章一开始提出的问题:纯粹的“我”是不可被判定的一个主体,所以这个“我”不可能存在所谓的目的性或者需求性,可是这种结论和意志本身的作用冲突(意志本身就是为了表现出自身的意向性),论述的重点在于对于“我”来讲“我”不可定义,可是实际“我”肯定存在,可是在“我”的理解限制下我只能承认上述的结论,听到这样的原理你一定会想说这根本就不可能,对于我来讲我也不想承认这样的结论,我一直就想证实自由意志的存在,可是这是不可能的,最为根本原因是你无法证明“我”的存在,从“我”的虚无属性出发我们根本就无法判定“我”的存在,比方说一个人说“我”做出了一个决定:这绝对是一种幻觉,在可判定的“我”做出决定之前,一个无法被判定的“我”已经有了决定,假设针对这个可判定的“我”去证明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人类早该被宿命论或者决定论所支配了,可是这里有一个认识论上的问题:当“我”做出决定时,“我”竟然无法判定这是“我”的决定,通过语言中介让“我”判定了“我”的判定指向,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未知之谜,而且永远无法揭开这个未知之谜:自由意志是如何运行的?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无法证实“我”的需求性,我曾经是一个特别想要成功的人,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谁不想要成功,所以我认真地读了一本书:羊皮卷,还认真地研究了一个人的作品:卡耐基,还啃了一本教你如何处世的书:厚黑学(如何运用社会中的潜规则),身边也有好多人进行网络营销活动,而且我也曾经参与了伪直销活动,我总结了一下所谓的成功学就是在社会心理学的基础上对自我的人格进行重塑,现在你让我读这种书,去听这部分人演讲,我会认为这部分人是疯子,把自己变成疯子之后,还要把自己身边的这个群体变成一群人格失控的疯子,最为可恶的就是保险业,可能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作用是不可避免的,有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在我们的社会中会特别的畅销,这充分体现人的社会属性,以及社会需求,我个人倾向于个体化的心理分析,而不是社会化的心理学分析,可是在一种专制的社会体制下个体无从选择(特别是经济不发达,有着专政倾向的国家),个体只能选择这种社会性的人格,我们称之为职业规划,这个名词我相信从大学毕业的你一定不会陌生,我们必须被这个社会所认可:能力认可,价值认可以及道德认可。其实以前我就特别想成为一个演讲家,塑造一种具有攻击性的社会人格:去抢夺或者说获取自由市场的一切资源让自己成功,对这种社会人格我的内心有抵触,有人会可能会说:你就是一个失败者,按照商业社会的价值观:金钱是衡量成功的前提标准,或者我们说在商业社会中假设你连生存下去的钱也不够,你唯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你是不配谈追求的,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你活在最下层:你活着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理需求(这种理论后面我将会对其进行批判),这时人就会有动力去获取报酬来持续性地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我可能需要通过能力获取更多的报酬,或者是通过人际关系和特殊的渠道去获取更多的报酬,或者是高超的营销手段,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存款之后,或者说当我手上还能有闲钱时,我是一个从底层爬上来了的人,我深知失去这一切之后的后果,所以对于我来讲就是保障现有一切的安全,于是我们到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上一层:安全需求,闲钱多了之后就会发生投资行为,投资有所回报,当你的积蓄可以让你成家时,这时你才配谈感情,我们需要建立感情上的信任关系,前提是我们有资本去维系这种信任关系,鲁迅先生生于一个小康家庭,家里发生变故,变成了一个穷困潦倒的小伙子,家中还有卧病在床的父亲,你认为鲁迅还会有朋友,还会有爱人?这就是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的事实,可是有的人还是会接济你,这说明个体人格不受社会人格所支配,只是被其所引导,所谓的社会人格就是:报酬人格,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考虑这件事情是否有报酬可言。这个接济了你的人也可能只是做了一笔风投,存在这种可能性。这时我们的需求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归属需求,接下里你要成为一个管理者,一个老板,你需要被认可,被尊重,你会考虑到自己在别人面前的形象:这个形象无疑是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小伙子们,跟我干,会有出息的。又上升了一个档次:尊重需求,当我的企业做大之后,不需要我亲自管理时,当我成为一个权威性的人物时,我已经是一个公众人物,社会已经肯定了我的成功,接下去无疑就是自我实现了: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社会中的人在这个阶段才有资格去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还有第六层当是读对理性思维的追求。我们用失控心理学来解读一下这个理论,一个成年个体在接受了必要的教育之后来到了这个社会(设定为农村的孩子),第一件事情就是找一份合适的工作,拿到工资去大吃一顿,在农村经常要挨饿的,当一种强意识发生时,当其存在强意向性让我们降低这种意识的发生强度,而我们却只能忍着,当我们无法消除这种强烈的紧张感时,我们还能进行思维活动?(老一辈人可能经历了饥饿时代,体会肯定会更深)这样一个精壮青年对女人就不存在任何性欲?这是不可能,只能忍着,结果这个人成功了,在一家上市公司中当上了个小组长,找到了上大学时瞧不上自己的女友和一群上大学时瞧不起自己的朋友,后来公司大换血,由于站队正确,有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位置:市场总监,后来这个人甩了现在的女友,和上学时的朋友不再来往,娶了公司老总的千金,后来老板将股权给了这个人,从此之后这个农村小伙子就是董事会的成员,不用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了,只用参与公司的决策,这个农村的小伙子果然是个成功人士,天天山珍海味,天天去各种娱乐场所找姑娘,还找了个教授合著了一本市场营销方面的书籍,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人格,被压抑的本能欲望或者说生理需求在社会人格的顶端爆发了出来,这种人应该生活在社会人格的底层,这符合个体的选择:为了吃好,为了性欲。而社会人格否定其的这种欲望,逼着这个人往上爬,结果这个人站在顶端之后就会开始发泄自己这种被压抑的冲动,比方说有一个老板,对其而言所谓的自我实现:就是娶一个自己当年特别想娶的年轻妹纸,这是就是社会人格对个体人格的异化作用,如果说这种社会人格代表了个体的真正需求,需要社会机制的改变,福利性的保障以及个体观念的改变。我的意思是社会必须选择具有合适失控倾向的人去适配这种社会人格,而不是强制性地去塑造个体的社会人格,这样的社会中个体是不幸福的,受压抑的,我认为马斯洛的这个理论具有片面性,需要个体的精神需求对其进行补充,其实说实话我真的不想讨论社会人格,可是在现实情境中,这个取向单一的社会人格体系中,在对个体进行精神分析时就必须考虑个体的社会人格倾向,必须考虑人的社会属性,我个人主张多元化的符合个体失控倾向的社会人格体系,我要总结了,假设“我”从自我判定的角度上来讲不可能具有目的性,而具有自由意志(这两句话貌似自相矛盾),所以人类的目的或者意向性就体现在了其的失控倾向上,我们通过控制这种失控倾向,将其变成一种人格失控,或者不让其变成一种人格失控,就能够塑造一个人格形态的自我,可是假设这种塑造不成功,或者出现了副作用,或者是成长过程中出现了人格的变异,对于我们来讲就会被这个社会所排斥,这时就需要精神分析学家或者心理医生对其进行诊断和治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