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好课不厌百回听|听永澄拆解检视阅读

来源:东饰资讯网

一、空杯心态

我已经记不太清楚自己是第几次听永澄老师讲检视阅读了,以至于1月25日听说《好好学习》领读的开学第一课依然是检视阅读时,内心有点想偷懒。心里想着,不听了吧,反正都听过,道理和步骤都懂了,刻意训练就好。

可是,亲们,还记得那一句吗?

我们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懂了,拿到一本新书,随便翻翻,便说,哦,看过,没意思。接到一个新任务,随便看看,便说,哦,做过,太简单。就这样,我们其实一次又一次错过了原本可以再提升的机会。

我很庆幸,1月25日的课程,没有错过,我从这一次课里获得了之前课中没能领悟到的一些新东西,同时,也明白了自己之前到底为什么会读着读着就卡壳。

永远带着空杯心态前行,才能有更多斩获。

二、误区

1、书要读完,才算读

读书的目的,不是非要完全读完,而是要把书看成你的顾问、医生,是人工智能的初级版,找出里面关键精要。

                                                            ----易仁永澄

讲真,我之前一直觉得书如果没有逐字逐句的读,就不能称之为读完,即便我有尝试做检视阅读完成的书,我在挑战200本书的群内打卡时,也是老老实实标注上“已检视阅读完毕”,而不敢写“已完全读完”。

而在永澄老师这一次的课程,我明白自己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2、为了读而读

阅读的前提,是主动阅读。

倘若只是单纯应付式的去阅读,读完和没读,其实基本没什么差别。

主动阅读,带着问题前行,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这本书讲什么的?这本书如何构成的?这本书讲得对不对?对是全对还是部分对?不对的原因有哪些?这本书与我有什么关系?

三、新get

1、看包装怎么看?

这部分内容,米亚get到的新知识是,精准解构书名、主标题与副标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快了解书的核心内容。例如《好好学习》一书,副标题为<个人知识管理的精进指南>,这个副标题带给我们几个思考:(1)什么是个人知识管理及其范围(收集保存消化积累运用);(2)精进指南,与入门指南的不同。

策划单位与出版社,可根据网络信息,对策划单位及出版社进行细分,比如中信出版的书偏理论类,湛庐偏商业类、心理类,磨铁的商业化非常重。如果能对这些出版社的范畴有一个大致划分,那么对于看包装这一块,是一个不小的助益。

2、看整体怎么看

主动阅读,带着问题读,书讲了什么,如何构建起来的,通过目录和序言完成书的构建问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有金字塔思维,不要掉入细节中,看目录时,一层层展开,一层没完成,就不要进入第二层。

找出关键词,比如目录中反复出现的,序言中反复提及的,看完一级目录后,大致知道核心观念,然后逻辑解构二级目录,结合前后以及上下层级来看。

在不清楚讲什么的情况下,先标记问号,直接跳过,不要掉入对某一个词的深究中。

好奇心是带领成长的钥匙。

如果说一本书就是一件产品的话,那么大多数序言都是对产品的介绍,诸如产品来历,在什么环境下解决了什么问题,适用于哪一类人等等。产品介绍故事没必要看,背景介绍也可以跳读。

在检视阅读中,只对主题保持好奇,找切合主题的关键内容。

3、看细节怎么看?

找关键词。

翻到书的最后一页,看有没有索引、附录,在索引及附录中去找,如果索引中有你不清楚的书,那么很有可能书本知识在你的认知之外。如果没有索引的话,就找作者所强调的关键词。

看细节,用10分钟的时间,从书的中间部分开始,看到不懂的词,先划下来,继续往下翻,不清楚的地方划标记跳过。如果内容中含有加粗的字体时,要特别留意,看完细节之后产生的问题,可以在后期解决。

4、下判断如何下?

这本书值不值得看?用什么方法看?张五常阅读法?多遍阅读法?

5、粗阅读

第一遍,粗阅读,15~20分钟,一刻不停的翻完,留意金句,掌握本质。

第二遍,用张五常读书法,看到不会的就打问号,跳过去,敏感词打问号,跳过。

两遍之后,理顺之前阅读时形成的关键词,用逻辑树将它们串联起来。

第三遍,形成关键词之间的关系和表征,用一周到两周的时间将书看完,把书中案例换成自己的,如此,便可内化于心。


亲爱的们,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对检视阅读方法有了更新一层的认知呢?来吧,拿出你手边的书,套用检视阅读法,一起来练习一下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