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暗引闲风吹唐诗 (2)

来源:东饰资讯网

                                          暗引闲风吹唐诗(2)

                                                    ----音藏谷间,意在言外

        盛唐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历来很多唐诗选本必选之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冉云飞先生在其【像唐诗一样生活】一书中说该诗:“也只能算是有句无篇而已”,施蛰存先生于上世纪1978年在其【唐诗百话】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并进一步说道:“艺术成就可能不坏,而全篇意义空虚,终于只是一种消极的文学”。

        于此,我无意冒犯两位大师,而仅仅是说说我从另一个角度的理解,当然不是受欧阳修特别欣赏“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一联的影响。

        我倾向于前人许多诗评里赞誉最多的是:自然与幽远,浑然一体。

        读该诗,最适合默诵,如果要谱成曲,步入央视的【经典咏流传】殿堂,伴奏的乐器不能复杂多样,一把古筝很匹配,但不完美。竹笛最佳,音不能高,才能将禅意立在幽境之中;竹笛鸣于曲径之外。

        如此一首空灵幽远的五言律诗,诗人是在什么心境下创作出来的呢?

        仕途失意。

        古代诗人,在仕途失意后而作的诗歌佳作有很多。

        如【古诗十九首】中【青青陵上柏】: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如杜甫:

      “.......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如李白: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如王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等等。

      类似的诗不胜枚举,不论是直白或者是隐喻,都能从诗中透露出仕途不如意的忧思以及对仕途的留恋。

        在盛唐开元、天宝年间,潦倒失意的诗人有很多,其中著名的有:王昌龄、储光羲、孟浩然、王之涣等,还有初唐四杰,以及温庭筠、谢灵运、刘长卿、贺知章、陈子昂、白居易、张若虚、杜审言、贾岛等等。

        似乎失意潦倒是一种常态,而诗名远播,却又是一种必然。

        在如此多的失意诗中,常建的这首题壁诗,又必然与众不同。

        没有得意与失意的比较,没有一丝对仕途的留恋。

        有的是一颗行走在通幽路径的禅心,这颗禅心将世俗屏蔽在竹林之外,这怎么会是一种消极呢?

        音藏山谷间,

        而意在言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