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以为这是一本学术型的书籍,读起来一定很枯燥很耗费精力,没想到钱教授的叙述那么有趣,读起来就像在聆听他的演讲一般,不愧被人称之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
读书群里的小伙伴有讨论到“封建”到底是什么意思。在本书中,钱教授提到“封建制度在秦汉时期已经废除了”,因为秦汉之后中国就是大一统的社会,实行郡县制度,而不是在分封制度,所以封建制度是已经消亡了的。而我们的历史书中,把辛亥革命前两千年的社会制度统称为封建制度,相比之下,我还是更赞同钱教授的说法。
钱教授在序言中有提到,每一个时代的制度都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提出来的,我们作为后人,绝对不应该用我们的时代意见去评判过去的制度的好坏,而应该参考当时人类的想法,即“历史意见”。
汉代的官职设置:
秦汉的官职设置其实都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封建制度而来。在封建社会的时候,国就是家,所有的设置其实都是为王的家里服务的,比如三公九卿。
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意思是皇帝的副手,主管一切行政事务;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向丞相汇报,是监管机构。同时,御史大夫下面有御史中丞,这个职位是负责皇帝的家事的。皇帝有什么事,告诉御史中丞,御史中丞告诉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告诉丞相。丞相还是要管皇帝的家事的。
九卿是汇报给丞相的,九卿就是各种事务的主管。在家事时代,太常,主管祭祀;光禄勋,主管大门;卫尉,主管卫兵;太仆,是司机;廷尉,管法;大鸿胪,管礼宾;宗正,管家事。到了国事时代,家成了国,各个职位的权责都大了,比如太常就管宗教了,光禄勋就管宫内事,太仆管了交通等等。
九卿里还有两个比较重要的职位,就大司农和少府,都是管经济和管钱的。大司农国家的钱、管田赋,少府管皇帝的钱、管其它税负,比如工商。
以上这些是中央官职,三公九卿都是二千担俸禄,称为中二千担。
到了地方上,汉代为郡县制,设置100多个郡,每个郡下面十到二十个县,一共一千多个县。每个郡设置一个太守作为领导,太守也是二千担。
另外还有一个官叫刺史,是排下去监督太守工作的,全国分为13个调查区,每个区一个刺史。刺史是小官,六百担。刺史的监督结果汇报给御史丞,御史丞汇报给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汇报给宰相。另外皇宫里有15个侍御史也是汇报给御史大夫,专门监督中央的。
汉代的选举制度:
汉代的年轻人可以参加太学(上大学),然后考试分为甲等和乙等。甲等进宫里给皇帝当侍卫,当几年外面有职位需求了,就派出去当官了。乙等回到自己的家乡成为吏,在政府工作。地方上,太守和县长是中央任命的,下面那些干活的人,都是长官们自己选的,但必须是要本地人。
汉代的人要往上走,有两个途径。一个是举贤良,可以使地方推举,也可以是毛遂自荐。另一个是举孝廉。后期以举孝廉为主了。每年一百多个郡可以选两个,每年就有200多个,皇宫里有2000多个职位,所以二三十年下来,宫里的人都是举孝廉出来的了。
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不世袭,不是太子党、不是富二代,而是读书人,后世也继承了这种制度,所以说中国的政府一直都是文人政府。
汉代的经济制度:
经济上,汉代的税负极低,三十税一甚至百一。不过因为土地是自由交易的,所以产生了地主,而没有了地的变成了佃农。佃农要给地主交50%的租,所以税负低其实便宜了地主,没有佃农什么事情。
政府当时认为,田赋是税收主要来源,应该归国家,非田地比如山啊水啊的税负都归皇帝家里。后来发现,其实山啊水啊的税比田赋更高,产生了一堆田商铁商等富豪。
汉武帝对外打仗的时候,国库被掏空了。大司农拿不出钱来,汉武帝只好让少府出钱,也就是拿自己私人的钱去打仗。同时皇帝觉得山啊水啊都是我的,就号召那些富商捐钱出来打仗,但是没有人响应。于是汉武帝一气之下就把所有的经营权收归国有,只有官府才能运营盐铁等行业。钱教授说,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比西方提前了两千年。这个制度后面引起了很大的争辩(不过貌似现在国有企业也是这个意思)。
汉代的兵役制度:
这里面有个观点很有意思。说为什么西方那么多有名的政治思想家比如卢梭这样的人,而中国似乎并没有什么靠政治思想出名的人呢?这是因为中国的政府历来是一个读书人的政府,但凡有点思想的人,都可以去做官,而这些人的政治思想在他们做官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实施了,并不用像西方的读书人那样写下来。所以说,中国并不是一个没有制度的国家,只不过我们都没有写下来。
汉代是全民皆兵的,年轻人二十岁的时候开始种田,二十三岁的时候开始服兵役,这样设置是让年轻人用三年时间留一年的储粮给家里。
汉代的兵役,有三种,一种是去中央做“卫”兵,一种是到边疆做“戍”卒,一种是在原地方服兵“役”。卫兵待遇很好,国家出钱。去边疆做戍卒,只要做3天就行了。但是国家很大啊,去边疆得半年,当三天戍卒就回来了,还得自己掏钱,秦始皇忘了这个事情,导致陈胜吴广生事。所以汉代你只要交三百钱给政府,就可以让政府找人帮你当戍卒了,这个变通不错。
汉代的奴隶制度也是非常有意思。汉朝规定每个人都必须要向国家交人头税,不管你有没有工作都要交,但是很多人交不起,但是交不起也不能当乞丐,当乞丐不交人头税也是要违法的,唯一不交人头税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卖了当奴隶,这样奴隶的主人就需要帮奴隶交人头税。政府为了禁止这种行为,就规定奴隶的主人要交双倍的人头税。结果反而奴隶的主人养了大批的奴隶当劳工,大发其财。政府的这种行为,总有点治标不治本的意思。
汉代制度的缺点:
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军队训练不足,数量也不够,调动不便,全国皆兵。
另外皇权和相权的分开,并不是固定的,有雄心的皇帝,可以压制宰相,使得九卿都向内廷听受指令,导致皇帝的秘书尚书权力变大。汉武帝之后就出现了内朝和外廷的权力之争,祸乱无穷。
中央的官员代表了中央的利益,而郡县的所有人都来自本地,导致本地主义盛行,各地之间不愿融合。
选举制度也出现了很多舞弊的情况,举孝廉可以舞弊,所以举孝廉之后又加了一个考试,但是古代读书机会本来就少,所以只有读书的家庭有条件,一般人不行,就再也进不去政治圈子,从而相当于又产生了贵族。所以当时说学问值千金,就是因为通过读书可以当官,可以获得更多的俸禄。当了官又举了他的门生,他的门生又举荐他的后代,所以门第一直可以繁荣下去,形成了另一种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