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经济危机离我们有多远(二)——利润率和经济危机

来源:东饰资讯网

【破土编者按】中国是否会在较近的未来爆发经济危机?这样的经济危机,其后果、影响、表现形式是怎样的?美国犹他大学经济学学者李民骐撰写了这组文章,将分别从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世界体系理论等角度介绍针对中国经济的几种不同分析方法,辅以相关的统计数据,借以从不同层次认识当前中国的经济矛盾。破土工作室共分四次来刊发这组文章,分别为: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危机;利润率和经济危机;半外围和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经济危机,敬请关注。

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而是为了资本家谋取利润和资本积累。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利润率是分析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最主要的统计指标。利润率的稳定和高涨是资本积累高涨和快速经济增长的前提,利润率的下降则往往导致经济停滞和危机。

与传统的新古典学派不同,资产阶级经济学中的凯恩斯主义学派认识到,由于未来的巨大不确定性(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反映),资本家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的投资回报,因而资本主义投资具有很大的投机性和冒险性。一旦利润率开始下降,资本主义经济再有个风吹草动,私人资本家就有可能在短期内全面丧失对未来经济的信心,从而大幅度削减投资,导致经济崩溃。所以,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如果离开了政府的大规模干预根本就不能稳定运行下去。凯恩斯主义的这些观点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实际表现基本是一致的。

利润率,简单来说,就是资本家的投资回报率,用利润总额与资本家的预付总资本之比来表示。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一般用固定资本存量来代表预付总资本:

利润率 = 利润总额 / 资本存量

= (利润总额/经济产出)/ (经济产出/资本存量)

利润率可以再分解为利润总额与经济产出之比以及经济产出与资本存量之比(经济产出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前者又叫做利润份额,反映了国民收入在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分配,主要取决于一定历史条件下资本家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后者又叫做产出-资本率,在短期主要取决于资本主义国民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在长期则主要取决于资本积累速度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图2.1比较了1900-2014年间美国历年的利润率和失业率。其中,利润率指的是美国企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用全部财产收入(包括公司利润、利息、租金和一部分“企业主收入”)除以企业部门固定资本存量得出,不扣除企业所得税和资本家的个人所得税。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大批工人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这是多数读者都容易理解的一个直观的现象。在美国资本主义历史上,最高的失业率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期间,官方失业率一度达到25%。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失业率比较高的时期,一个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再有就是2008-2009年的美国经济“大衰退”(失业率上升的势头持续到2010年)。在这两个时期中,官方失业率都接近了10%。这一方面说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宏观干预,起到了一定的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经过工人阶级的长期斗争,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敢听任失业率上升到类似于三十年代大萧条那样的水平。长期的高失业率有可能严重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威胁到资产阶级统治。

在美国资本主义历史上,利润率在多数年份都大于15%。只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和1974-1983年,才出现利润率长期持续低于15%的情况。上世纪三十年代是资本主义大萧条;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和全球资本主义都面临着世界革命高潮、美帝国主义霸权衰落、工人和学生运动高涨以及经济上“停滞膨胀”的严重威胁。另外,在2008-2009年,美国企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一度低于15%。企业部门平均利润率跌破10%的情况,仅在1932-1933年发生过。

所以,就美国资本主义经济来说,凡是平均利润率低于15%的时期,都伴随着资本主义的严重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乃至革命形势;而如果平均利润率低于10%,则基本上资本主义制度就到了完全崩溃的边缘。

关于利润率和经济危机的理论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有什么样的启示呢?图2.2比较了美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在历史上的利润率水平,以及中国经济在未来可能的利润率变化趋势。

如图所示,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的平均利润率大幅度上升,反映了当时中国以国有企业大规模私有化为核心的市场化导向经济改革为资本积累创造了相当有利的条件。此后,直至2008年,中国经济的平均利润率一直维持在25%以上,接近美国同期平均利润率的两倍。但是,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的平均利润率开始急剧下降,到2013年已经下降到了17%。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