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与朋友闲聊中,谈到一企业老板,十年奋斗,便达到甚至超越了绝大多数同行20年都难以企及的高度,于是,喜听赞美,恶闻批评的人性弱点便暴露无遗。
而公司大都是30岁左右的小年轻,更无一人敢有不同意见,唯其妻几十年来深知其“病”,哪怕他再不爱听也要劝谏他,如遇他听后恼羞成怒、火冒三丈、高声呵斥,其妻便与之针锋相对,与他打擂式对骂,丝毫不退却,直到他态度平和为止。闻之,颇为感慨,于是,写了下面这段文字:
和谐者号N自古至今,凡功成名就者,身边前呼后拥,甜言蜜语、阿谀奉承,奴颜媚骨、溜须拍马者大有人在。久而久之,别人歌功颂德的吹捧,卑躬屈膝地讨好侍奉,在他们眼里,都是理所当然、自然而然,再正常不过的了;久而久之,便再也听不进他人半点意见和忠诚劝谏,更别说直言批评了。因此上,这类人到后来一般结局好的也不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太高估自个儿的能量,太把自己个儿当回事儿了。
和谐者号N无论是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国君,还是秦以后的大国皇帝,直至今日的一般企业主,有点小成就之后,便以为自己是神一般的存在:无所“畏惧”,无所不能者,比比皆是,听不得他人意见,最终“晚节不保”者可谓多矣!
且说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齐桓公姜小白,在管仲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使齐国迅速强盛起来,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但齐桓公晚年,日益昏庸,对易牙、开方、竖刁等奸佞之徒宠信之至。
易牙本是齐国的一个“特级”厨师,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寡人尝遍天下美味,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 本是无心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卖弄高超厨艺,表白无尚忠诚,以博桓公之欢心。忽一日,一狠心,便把自个儿才4岁的儿子给烹了,让主子桓公尝了个鲜。这是桓公的亲生儿子也不可能做到的呀!
再说卫开方,本是卫国的一个贵族,一直追随齐桓公左右,十五年都没有回过家,就连父母去世也不曾回去奔丧,对桓公那可真是一日舍不下,半步离不了,比亲儿子可亲多了!
而竖刁,则是春秋时齐国宦官,为表示对齐桓公的耿耿忠心,自行阉割,日日侍候在桓公身边,那可真比亲生儿子用起来都称手称心舒心!
前645年,管仲病危,齐桓公就这三人日后的职位安排征求管仲的意见,管仲却说:这三人所做之事都是不近人情的,千万不可重用呀!
而齐桓公却认为这三人比亲生儿子对自己还忠诚、孝顺。在管仲死后,齐桓公并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反而比之前更加亲近和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三人由此把持了齐国的朝政大权。
后来齐桓公病重,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一下子面目可憎起来,翻脸比翻书还快,齐桓公一下从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子,变成了奴隶不如的“囚”犯。三人把桓公禁锢于室,筑高墙不准他人进入。到了冬天,桓公终饥寒交迫而亡。其尸体在床上六十七日,蛆虫爬出于户外,无人敢去收葬。而此时,桓公最“亲”最“好”最“孝”的三个“儿子”又在干些什么呢?
易牙、竖刁杀害群吏,立公子姜无诡;卫开方则拥立另一位公子姜潘(齐昭公)……“他未唱罢我又登场”,群魔乱舞,好不热闹;各自为政,那才真叫一个乱呀……
“事出反常必有妖,人若反常非病即亡。”
原本“英明神武”的齐桓公却老来昏聩,不听忠谏之言,终致荒唐又悲惨的下场!
时至三国,关羽”败走麦城”,最终丢了性命;刘备“夷陵之战”几尽全军覆没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之后的又一次实力大损,蜀汉至此元气大伤,刘备更是因此颜面尽失,羞愤成疾,抑郁而亡。这都是刘备自以为是、刚愎自用,听不进劝谏之言而导致的惨痛后果呀!
再看刘邦,一个没啥文化的小小亭长,却能打败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创立汉家江山几百年;弑兄逼父的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能开创家喻户晓的“贞观之治”的盛世,为后世称颂,千古流芳,都在于善听群臣意见,虚心纳谏的结果呀!
历史在不断变迁发展,而中外古今,喜听奉承夸赞之语,恶闻批评劝诫之言的人性,却永远都不会变,所以俗话才会说“听人劝,吃饱饭。” 如果一个人能克服人性中的弱点,多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虚心接纳别人的劝谏,他的人生也一定不会差到哪儿去,尤其是作为一个中小企业的老板,如果能时时听听不一样的声音,时时反躬自省,他的事业也必定会红红火火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