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文(170213)
从汤饼说起面条,古时称作"汤饼”、“不托”、“馎饦"。
从汉代开始,几乎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饼。烤制而成的叫烧饼,水煮而成的叫汤饼,笼中蒸成的叫蒸饼。烧饼现在还叫烧饼。蒸饼,在宋代为避皇帝讳,改称炊饼,就是现在的馒头。
秦代时间太短,除了锅盔,没找到关于汤饼的记载。
宋朝陆游《老学庵笔记》中有一个“东坡食汤饼“的故事: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南迁,相遇于梧、藤间。道旁有鬻汤饼者,共买食之。恶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而已。”
黄门公是苏轼的弟弟苏辙。苏家兄弟吃的“汤饼”和当今的面片差不多,未经刀切,全凭手捏,加之乡村野道,厨人技艺太差,粗糙程度就可想而知了。苏辙难以下咽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那时的汤饼在大城镇的饭馆里,厨师已经不全用手捏,而改用刀把片切成条状了,称为“不托”。意思是不用掌托着了。这才是现在面条的真正雏形。
而馎饦(音搏托)就是汤饼,现在北方的面馆里还有卖的,叫“面片汤”。但要论正宗并发扬光大的,却是在日本山梨县,它是在奈良时代,也就是我国唐代传过去的,成为当时武田军队的主要粮食之一,并遂渐流传开去。如果有机会你去日本山梨县旅游,只要瞧见餐馆门口放着“风林火山"的招牌,就一定会有馎饦卖。连读音都基本一样。那么,你可以给店里的人去上一课,普及一下馎饦的知识。馎饦是从中国传过去的这一事实,可能打死餐馆老板,他都不会愿意承认。
关于汤饼,《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一个故事: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平叔就是何晏,东汉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后来成为北魏的驸马,据说他是当时著名的美男子,尤以面白如敷粉,鲜嫩水灵,魏明帝十分忌妒,怀疑他一定是做了手脚。为了辨明真伪,他就找了个大热天,特地把何晏召到宫中,请他吃汤饼。这碗热汤面把何晏吃得大汗淋漓,还不给他毛巾,不得以,他只能拿自己的红衣袖去擦脸。结果自然让魏明帝大大得失望了。人家是越擦越白,白里还透着红,娇嫩欲滴。
这皇帝当得还真是闲,要多无聊有多无聊。居然想着仅凭一碗热汤面,就让别人现原形,实在是幼稚得很!也寒酸得很!
请客,就请别人吃一碗光面,放现在谁都不好意思。最起码加个鸡蛋,最不济也要抢着帮别人满满地捞一勺免费辣菜,盖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