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
考研考公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性与恶的距离,就是我们与死神的距离

来源:东饰资讯网

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分时间、分地点、分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各种各样的杀人案件借由媒体的曝光、传播,让我们每个人都活在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恐慌之中。

死者已逝,留给生者的痛才是久久难以抚平的。

古话说,一念成魔,一念成佛。《我们与恶的距离》中为杀人犯辩护的律师,王赦,所想要寻找的所谓真相,就是那些杀人犯们在成魔的那一念发生了什么。他所想的是,我们有没有可能改变这个社会,从源头上减少犯罪,让促使人成魔的那些因素能够少一些,让悲剧发生的概率能够小一些。

不得不说,这个想法非常天真和理想化,因为他所探寻的真相,他千方百计想要从犯人口中挖出来的心理过程,很可能当事人自己都不清楚。杀人犯也想不起来自己在杀人之前想了些什么,杀人犯也搞不清楚是生活中的哪些经历促使他产生了杀人的想法与念头。

就像杀人犯李晓明的母亲所说,她每天只睡两个小时,不停的去想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自己到底是怎么把孩子教坏了呢?一个还算温馨的家庭,到底怎么会出来一个杀人犯呢?怎么想她都不可能想出来答案,她只能痛苦的说:“我不会做人母亲!我不会做人太太!”

王赦这样的想法其实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大家可以看到在各种各样的杀人案件发生后,都有对杀人犯的杀人动机做出一些猜测和解释,比如感情受挫、事业不顺、原生家庭、教育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等等。

举个例子,最近的北大弑母案罪犯落网,网络上出现很多的帖子猜测罪犯弑母的原因,但是往往所谓的事实是没有“真相”的,现实太过复杂,就像一杯混合了各种混合物的水,谁能搞清楚到底是哪一些因素导致了杀人的结果,而这些因素的占比又是多少呢?

而这个探寻真相的过程,无异于一次次的揭开受害者与加害者家属的伤疤,让被时间掩盖的伤痛一次次的暴露在阳光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有的人会痛到死掉,也可能有的人被逼迫着接受伤痛,接受残忍的事实,从而更好的生活下去。

我们不能说王赦所作的事情是毫无意义的,也许这件事的意义在于逼迫我们去审视目前的社会现况,逼迫我们去看一看在我们眼中是垃圾的无能的罪人们,让我们思考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可以努力让这样的犯罪少一点。

但是有些时候,王赦的经历和他所站的立场决定了他也并不客观和中立。他在剧中说过一句话:“这些杀人犯可能是罪人,但不一定是坏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是生气,如果要有一个标准判断一个人好人坏人,那一定是看这个人的底线在哪里。如果一个人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尤其是无差别杀人犯,那么无论他有多么大的委屈,这个人都是可以被称为“坏人”的。

除了新闻媒体吃“人血馒头”的冷漠,被害者家属的崩溃,加害者家属如蝼蚁般的生活,我们还可以在剧中看到,人是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和理性的生物,人是很脆弱的。罪犯杀人泄愤之后,即使被判死刑一死了之,给别人留下来的创伤却是一生都难以抚平的。

就像身为受害者家属的乔安(贾静雯饰演),在痛苦之中也会转变成加害者的身份,直接将话筒对准杀人犯李晓明的妹妹李晓文。

一部剧之所以好,就好在可以引发人们的思考。杀人无法解决内心的空洞,同样的,报复也无法抚平内心的创伤,如果杀人犯在作案之前都可以思考下面这句话,才能够真正的减少罪恶的发生。

恶无法填满内心的空洞,与魔鬼做朋友,除了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还会反噬在自己爱的人身上。

欢迎关注公众号:黑暗法则收集站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