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邵陵,2013年6月,我参加高考,注定与大学无缘,那一天,在寝室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志愿填报指导书,很厚的一本,该书三分之二的篇幅都是关于各地的本科学校简介,依次按重本、一本、二本……如此三六九等分布排版,我索性从书的背面翻起。
折腾了一下午,如同小女生面对玲琅满目的漂亮衣服,纠结得不要不要的。就这样,趴在寝室的木板床上,纸上横七竖八的躺满了圈点钩叉。最后,我选择了A专业,去了C市的B校读大专。
我高中时在的那个班,原本有50号人,可是,走到高三,就只剩下40来号人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可能突然惊醒自己并不适合去学习,于是,一纸申请,在同学们不解的私语声中背着包开始浪迹天涯,而有的人,突然消失,连道别都来不及说一声。我想现在的我是能够理解了的——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
2013年9月,我来到C市,听说C市是H省的省会城市,那时候很多同学都想跨省读大学,事实也确实如此,后来联络,才知道他们大都不在本省了,哪怕只是去上一所大专,也跑得远远的,他们可能是觉得终于能够完全地逃开家长的羽翼下,所以大家都只想逃得更远才会产生这种想法吧!当然肯定也不乏真正想去他乡求学的好孩子。
C市,没有我想象中那么富丽堂皇,也没有那么繁荣昌盛,我也不知道自己心里设的标准是怎样的,但是至少有一点我可以肯定的是,C市要比我家乡所属的S市要繁华得多的多。C市离我S市不远,坐汽车,只需3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坐火车的话可能要花上5个小时,现在,C市与S市之间高铁开通了,回去一趟只需50来分钟。我完全可以上午回去,下午再回来,不过,高铁的费用是所有方式中最高的。
不得不说,当初选择C市,选择B校的A专业,并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尽管不说完全满意。毕竟在B校老师们的眼中,B校的A专业是本市乃至本省范围内都是具有影响力的。我八分认同该观点,还有两分权当弃权。
B校是三年制大专。2015年9月,我才大二,有企业就急急的跑来学校招聘,K企业就是其中一家,但人家K企业声称只招聘优秀学生:没有在校任过何职者不要、没有荣获过何种奖项的不要、没有参加过学校举办活动的不要…….总之给人一种难以高攀的感觉。然而,我却是被老师“卖”过去面试的其中之一。K企业确实是可以,虽不是国企,但至少他是跟着国企混的,主要是帮某国企做3PL(第三方物流),薪资福利各项待遇都不错,虽然实习时间长达8个月,实习津贴有点惨不忍睹之外,从长远来看,各项还是很诱人的。
面试官是K企人力资源的某经理级别,从出场角色来看,面子还是给足学校了的。我从容的递上简历,简单介绍了下自己,面试官接过我的简历,问我获得过何种奖励,在校任何职,我说曾获得过国家励志、在校任班长一职,面试官听完嘴角漏出一缕邪恶的微笑,然后对我说,我非常希望你能够来到K企业,成为我们的一员。
大家都清楚,当面试官亲自邀约了,说明你已经成功了一半,另一半取决于你自己,我没拒绝也没答应,走了出去。果然,一个礼拜后学校通知我说我可以提前离校进入实习阶段。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我理所当然的进入K企业,一同而去的还有二十来位校友,这些人当中也都是些厉害的角,不是班长,至少也是团支书,没获得过国家励志,至少也年年荣文化奖金。
原本以为,作为一个千挑万选精选出来的我们,能走进基层管理岗位,谁知道,K企是雷声大雨点小。招聘的时候放出高标准,结果,照样当苦力使。
我们坐在一个不大的会议室,等着被工段长、班组长领走,这场景如同皇帝挑选侍寝的宠妃一般滑稽。我被分配到了K企的外仓,负责零配件排序。一开始,什么都不懂,工段长直接丢给我们几本盘点表,让我们自己自由组合成小组去盘完这偌大的仓库。该仓是储存汽车零配件的,大大小小的围板箱塞满了整个仓库,零件大的,需要用叉车作业,小的,需要小心捻起。
第一次接到这种任务,以前在学校只是小盘小点,敷衍老师能过关就行,如今却是身在偌大的仓库,手上捧着厚厚的盘点表。一开始,我们都是蒙着头去盘,结果各种问题出现了,要么就是本来盘完了的,突然发现自己把型号相近的也混盘到了一起;要么就是按照围板箱上的规格来数,却忽略了有些围板箱里装的并不是整箱零件,有些是有尾数的。第一天,盘点表上能盘对的零件寥寥无几。
身为所谓精英的我们,回去之后突然变得沉默了,忽然发现书本上侃侃而谈的那些理论突然怎么也想不起,那些指导概念拍破脑袋也想不起一条能够实用的。明天又该如何盘?从哪个点着手?如何提高准确率?这成了我们必须要直视的问题。
第二天,老手们自己忙着自己手头的事,没人有时间搭理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小子。于是,我们开始自由组队,大概3-4人一组,分工作业,两个人负责实盘点数,一个人负责记录并复核。将仓库看成一个正方形空间,从仓门上张贴的仓库物料布局图分析,先从大件区域盘起,因为大件目标大,不易点错数,盘完大件,再集中精力盘小件。负责盘点的两个人争取在第一次就盘准,这为复盘的人节省精力,也为整个盘点作业节省时间。
而这一次,我们遇到的问题是,汽车零部件的小件,有些极小,且小而贵重;有些小件包装上清一色的English,而盘点表上的却又是中文名称,结果是,我们都大眼瞪小眼,因为这些英文认识我们,可我们不认识它。于是,尽管大件我们盘点结果较为客观,小件却是盘得一团糟。
倘若不解决第二天存在的小件盘点问题,那么第三天的盘点将继续遭遇阻碍。于是,我们又相尽办法记录频繁出现的英文名词,掏出手机查英汉词典,此时,只有一种想叫英语老师叫亲妈的冲动。
第三天,我们首先用在学校对付英语考试时采用的排除法,英文不认识不重要啊,我们专挑大量盘,然后,比如说500件的东西,我们盘完实物后再来盘点表上找总数接近500的,然后八九不离十就是这个了。尽管有点投机取巧。那么,剩下的不能用排除法的呢,那是真没得办法,只能去请教正在这一片区域忙活的老手们,在他们的指点下,才能勉强对应了一些。
经过这三天的盘点经历,以及遇到的一些书本中不曾举例解决过的问题,我想我应该是足实的长了见识,也明白: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可能你从未接触过,老师没有传授过,书本没有记载过,那么怎么解决?只能靠自己,就是敲破脑袋你也得想出对策来摆平它。因为工作中,没有能够绕的去的坎。
后来因故我离开了K企业,班组长及同事们都非常友好的为我践行。离开K企业后的我进入了不同的领域,毕竟之前在B校学的A专业与K企业的工作还是挂钩,专业对口,但是对于新进的销售领域D企业来说,完全不挂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那时只是觉得,自己还年轻,应该尝试接触不同领域。
D企业也是比较不错了,至少在手机零售行业中。但是简单的B to B销售,却也使我处处碰壁。第一次,就发生了这么一件有趣的事儿:傍晚的时候,两位大姐走进店里,我简单问候过后,短短交流中,知道她们是因产品质量问题来退换手机的,因为D企业放出话说只要不是因为人为问题,经官方检测,X天无理由退换。她们说才用过三天,就出现手机拍照时出现乱色现象。
这里说句题外话,作为一个过来人,确实是觉得所谓的多少天无理由退换的,大都是个坑,买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的承诺也敢拍着胸脯保证,可是,付了钱之后,卖方就是大爷,有什么问题你还得跟我说好话。
另一个同事也不明原由,因为面前这台问题机并不是出于我们两个营业员只手。店长得知后坐在后台不吭声,装作若无其事的低头看手机,那么问题来了:要么你就给顾客换新,或是退款,但是这可能会让自己利益受损,毕竟是不是认为尚不清楚,而且还极有可能被店长屌;要么你就拒绝绝顾客要求,和顾客大吵一架,结果是永远失去面前顾客的信任,对自己的薪资不负责。怎么办?
正当我在想,旁边的同事却已经在和顾客说愿意接受顾客要求全额退款,然后在我耳边悄悄地说让我去接机。我一时没缓过来,被她拉到了柜前,接过顾客手中的机子,然后同事将款退给了她们。顾客走后,店长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身走到我身边,夺过我手上的机子,为什么说是夺?因为我能明显感到她的不满。然后她还不忘跟我说一句:你不能做主的请你不要自作主张。
听完这话我气不打一处来,肺都要气炸了。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走到后台对店长说:店长,首先,这台问题机不是我卖出去的,这两位售后顾客理应不是我的,但是为了门店,必须要有人接,那么我去接;其次,我并没有答应她们的要求退款,我还在弄清手机的问题所在,我从来没有说过答应她们退款,至于接过机子也是同事叫我去帮忙的,你要是这么不分青红皂白的说这么伤人的话,那我无话可说,我明天就走,这里并不适合我。
说完我就转身走到店外的走廊上去了,然后,店长用微信给我发了一段道歉的话,大概是说自己没有弄清楚事情原有,是错怪我了之类的,尽管后来店长和我也都离开了D企业,生活中,仍是好友。
在这里,我不并不是想给读者朋友灌输更不希望朋友们理解错误为我在教怎么与领导顶嘴。只是我觉得:在工作中,被误会是常有的事,但是被误会了,一定要在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式去解决,这是一个作为员工的尊严,哪怕是最底层的员工,也有自己的尊严,
错了,我勇于承认,没错就是没错,如果你一定要污蔑我,那么,对不起,请你保留你的职位,而我,保留我的立场。
朋友们,或许我还太年轻,不足以以一个说教着的身份来教大家怎么做,确实,我也是没有那么资历的,只是,我想以自己的个人经历与感受,以一个故事的形式来诉说着职场的不易,在职场当中,远不会只遇到我在文中所提到的那丁点儿问题,你将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是你能够解决的,有些是你竭尽全力也不能妥善的。但是,亲爱的朋友,如果终究不能解决问题,我希望你也能够直视这些问题。
因为,职场中,没有能绕过的坎。这句话,送给大家,也做自勉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