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还是要有一定的阅历和知识水平才能看懂的,看完全书只觉得自己还太浅薄似懂非懂,有些象征意义很强的东西能够隐约感觉到,但很多东西还不是我目前的见识所能够看得通透的也不是我能够妄议的。
全书以“我的姑姑”的一生为线索,横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多重大历史时期和事件,三年饥荒,文化大革命,人民公社,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实行等等。计划生育那一段几乎是全书最高潮,因为这一段给我印象最深刻也最难受,再加上对照近年来逐渐放开生育制度,这种历史感其实很让人敬畏和反思。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近代史,毕竟是屈辱史还有种种波折,人毕竟都是喜欢好的繁荣的事情,而趋向于逃避那些苦难岁月。莫言在书中写到的三年饥荒中人们甚至开始吃煤炭,并且吃得很欢,在如今看来简直是我们不敢想象的事情,但这在那个时候并算不上是什么很罕见的事情。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我们是幸福的,但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三年饥荒这类事情发生的根本原因,在我们如今的年代里,又有多少变化呢?生命从来都是苦难的,没有苦难也就更没有所谓的幸福,所有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没法保证在未来是不是会有同样的悲剧重演,以史为鉴当然很重要,一代代人都在总结我国古老悠久的历史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一条亘古的规律,流传下来的史书经典给予我们许多启迪,试问古今中外哪个朝代哪个地方没有做这样的努力,然而很多事情却是在不停重复发生,王朝的兴衰更迭,政权的变迁,在一次又一次推翻错误后建立新的开始然后无限的循环,这之中的奥妙总是有很多人在探寻,也确实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理论。
在书中,姑姑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一个坚强的女性,同样作为女性,我敬佩她,为她的坚定信仰和胆识折服。可能在某种角度上来看,我仍是没法理解她对共产党的“愚忠”,她有着当时来说非常好的出身和教育,年轻时也是美貌明艳的敢于追逐真爱的现代进步女性,但她的坚定信仰和固执得甚至有些愚蠢的性格,她太强悍却因为这强悍最终遍体鳞伤。一个有着科学文化的妇产科女医生,在当今的社会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何况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一开始村子里的接生婆简直就是老妖婆,野蛮残暴而又无知,对孕妇产妇造成的生理损伤让我这个女性看来都胆寒。而姑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她雷厉风行地与有后台背景的接生老婆子们斗争,毫不畏惧。其实一来她有底气毕竟她家里在村子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二来她接受了先进的文化知识教育很清楚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三来她从小性格要强从来都不曾服软畏惧过什么,因此她能够给村子里的妇科事业带来相当大的变化。同时也好在村子里的书记也并非不讲道理,行政系统中有能够辨明是非肯做事的人就是再好不过的了,最怕出现那种碌碌无为还欺上瞒下的领导人员。书中有写道这个书记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讲道理,人人还都是尊敬他肯听他的。在当今的行政系统中看来,公务员的文化知识水平都不会低,都是要经过严格的考试的,所以不存在智力问题也不存在文化程度问题,那么为什么这些有能力有学识的人并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应有的一番成绩?我们中国人,都喜欢清谈,很少有人做到实干。总有人说体制问题,当前国际社会,我没看出有哪个国家哪个体制是完美的。但社会发展水平有高有低,又是基于什么原因。人心才是根本,外界的控制是手段,没有人能做到像圣人一样无欲无求,但至少要有最基本的是非观,也就是书中的那个村干部,至少要讲道理,才会有人尊敬。外界的诱惑从来就不会少,所以依然需要完善监督机制来保证行政环境的纯洁性。
姑姑在年轻的时候在爱情与信仰中选择了信仰,后来又在信仰与人性中选择了信仰,终其一生,她为了信仰付出一切珍贵的东西,然而她真的幸福吗?我知道即使问书中的姑姑,她一定是不后悔的,可很多事情,不后悔未必代表没有遗憾。风华正茂的她在最好的年纪遇上了年轻帅气的飞机驾驶员,本来可谓郎才女貌一对璧人,然而最后却变成了孽缘让姑姑在文化大革命中饱受煎熬。"他毁了我,他也救了我”,是那一段恋情使根正苗红的姑姑染上了所谓的“资本主义流毒”,但也亏了那个男人在札记里说她是一块“红色木头”才让她得回清白。我还是不认为那个男人是为了保护她才留下这么一句话,而是他确实这么想,而姑姑也确实是这么一个人。姑姑失去了爱情,也失去了她在这个村子里受到的尊重。这本书中的爱情其实都挺畸形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王肝对小狮子的感情,那种盲目而又疯狂的爱,这种爱情的炽热只会灼伤自己。他给小狮子写了五百多封情书,情真意切,一开始我和万足一样觉得肉麻,看到后面确实挺感动的,在旁人看来相貌平平甚至被万足嫌弃丑的小狮子在王肝心里却那么美,甚至万足后来娶了小狮子,他多年后再见他二人,虽然心中仍有牵绊,但还是衷心祝福他们。王肝也认清现实地坦诚他的爱其实是他爱自己像火一样的爱,根本爱的是他自己。其实回过头来看看,现在很多人说着对别人的爱与深情,其实更多的是在爱自己。爱那个为别人痴情的自己,其实一直在感动自己而不是真心的爱那个人,又或者只是爱上了自己的幻想而已。王肝为了讨小狮子欢心,出卖朋友甚至自己的亲生妹妹,姑姑告诉万足,这种人最可恶最不值得信任,为了一个女人背信弃义的人要不得。可是姑姑后来为了追求信仰的所作所为其实跟王肝为了追求小狮子又有什么区别。说到底人都是有权衡比较的心,把什么东西放在了心上的第一位,就对其他的东西不公。人都是有私心的,难道姑姑为了追求信仰所做的伤害别人的行为和王肝为了追求爱情作出的行为本质有差别么?姑姑这个人物形象十分立体,她曾经是村子里妇女的送子观音,后来却变成了人们口中心中的恶魔,这种信仰又是否已经偏离了最初的航向?
全书的高潮就是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这一部分应该就是诺贝尔奖肯授予一个中国人的原因。在政治层面讲,计划生育这个政策在当时确实是有一定依据和必要的。国际上对计划生育的诟病从未停止,在他们看来这是非常不人道的。而在这本书中,更是把计划生育的不人道以文学创作的方式鲜明地展现出来,揭开了历史上这鲜血淋漓的一页。诚然,莫言也在书中写道,计划生育对于当时的中国是非常重要的,这避免了更多的人饿死,让活着的人能够活得更好,这确实不是在为执政党洗白,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懂得这一政策的意义。而国际社会的声音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白天不懂夜的黑。在这一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姑姑从送子观音变成了可怕的婴儿杀手。她坚决执行党分派的人物,甚至有些疯魔了,这一时期的姑姑真的让人很难接受。而且其中有个很有意思的部分就是村民都骂姑姑,甚至有小孩拿东西砸她,村民说别的村邻村都没姑姑管的这么严,姑姑就是自己没人要没生小孩才这么恶毒凶残。这一描述真的特别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的心理。同样的规定,为什么在别人身上是那样的,在我身上就这么严格,别人抄袭我也抄袭怎么就罚我不罚别人,这个现象鲁迅也写过“和尚摸得,我摸不得”。所以执行力就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了。姑姑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十分严谨负责,保证了自己的辖区不出现黑户。但是别的行政区域呢,未必都会这么强力地执行,所以对比之下显得姑姑非常不近人情。所以行政单位就是这样,你可能很正直,但总有人同流合污,这样反而显得你不合群。这又反映出一个问题,明明是对的事情,但大多数人不赞同,就变成了错的。原则与人性,有时候就是挺矛盾的。那些在计划生育中逝去的生命,都是血淋淋的历史现实。
传统的中国人认为血缘纽带非常重要,传宗接代高于一切,在农村更加是这样,重男轻女多子多福的观念根深蒂固。计划生育刚开始没办法让村民接受,毕竟很多人都想生男孩还没有儿子,对他们来说这就是让他们断子绝孙,这是万万不能的。所以分发的避孕套没人用反而被小孩子拿来吹泡泡,让男性做结扎手术仿佛是要将他们阉割,让女性上避孕环也是遭到一片抗议,所以有些政策的执行很大程度上必须建立在有一定的文明开化的基础上,普通民众无法接受的政策有许多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了解这个政策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肖上唇的妻子为了躲避姑姑,甚至把对付日本鬼子的本领都拿出来了,在这一段追逐的过程中,姑姑真的像极了恶魔,真的令人反感,虽然知道她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但也实在是灭绝人性。后来的王胆更是让人心疼,她的丈夫陈鼻有两个妻子,那个苏联的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女儿,但陈鼻说自己三代单传不能绝种所以非要生一个男孩,好不容易让王胆怀孕了,这个孩子对于陈鼻和王胆来说都是非生不可的,并且他们都非常期望这是个男孩。这次有很多人帮王胆,甚至连一心追随姑姑的秦河都放过了她,然而还是被恶魔一样的姑姑找到了。在一场奔波之后,孩子也快要降生了,姑姑这次也妥协了,放下屠刀拿起了手术刀,重新扮演了送子观音的角色,为王胆接生。然而王胆生下的是个女孩,让陈鼻非常失望,陈鼻一面为王胆的死找姑姑她们扯皮,一面暂时把女孩置于不顾。这个女孩在姑姑和小狮子的照料下健康成长,小狮子待她就像是自己亲生的一样给予了她无限母爱,这个孩子日后长得非常美却遭遇不幸最后做了代孕,为万足和小狮子生下了一个儿子。
王胆的死让我很心酸,这个女人一生都很不幸,不幸生为侏儒,不幸终身所托非人,不幸未能照料骨肉便死去,最不幸就是生在那个年代的中国乡村。古往今来,女子从来都是时代的牺牲者。女子生儿育女艰苦持家,在战争或者动荡的岁月,总是那么坚毅地撑起一个家,但是却是最早被放弃的那个。至今女性地位依然没有得到切实保障,明明为社会作出的贡献从不亚于男子,却因为生来的性别劣势遭受不公平待遇。还有万足的第一任妻子,王仁美,一个单纯的好人,那么渴望生一个男孩,却也因为计划生育还有丈夫的自私在流产手术中死去,尸骨尚且未寒,万足就娶了旁人,甚至在新婚之夜说出“比起王仁美同你更像夫妻”这样的混账话。男子是否就真的这么无情,人可以自私,人生性自私,但这般毫无底线也是活该落得几十年无法得子。然而老来却通过代孕得了一子,此时尚且想到王仁美本该有这个孩子,这孩子迟到了几十年。是啊,这孩子迟到了但终究是到了,那么死去的王仁美呢?计划生育葬送的人命实在太多,个人的牺牲和人民群众的总体利益,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讽刺的违背。
姑姑和小狮子,在计划生育中终结了无数年幼的生命,她们自己也一生无子嗣,仿佛是一种报应。但这些又能真的全部怪她们吗?她们也只是可怜的女人,在政治要求下不得不做这些事情,难道姑姑不想一辈子做个让人尊敬的送子观音,难道小狮子对王胆的女儿表现出的母爱都是假的?她们手中沾满的血,都是时代的车轮滚滚轧出来的血泪。蛙音似娃,那些哇哇的叫声,在她们听来都是那些死去的婴儿的哭喊。
现在,计划生育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逐渐放开二胎政策,但很多人其实已经不太愿意生了,现在养小孩的成本太高,能生但是养不起,生了也是对小孩不负责任,很多人都转变到这种思想了。今昔对比,更生感慨。书中也写到当时的国外女人国家鼓励生都不生,我国现在好像也渐渐有这种现象了。读完全书,心里其实挺难受的,我家也算是农村来的,家里当时其实也是想要个男孩,我就是承载了家里要个男孩的希望出生的。虽然生为女孩,好在我父亲是知识分子已经没有重男轻女的老思想,但我妈妈在家族里还是因为没有生男孩而没有受到长媳应有的尊重,至今我母亲和奶奶之间还有间隙。只能寄希望于时代进步,男女平等,民智大开,这样的历史悲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