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来最热闹的是就是国家领导人在国外做上了销售员,大力推广高铁,今天早上国务院更是发布鼓励社会投资意见的通知。其实无论是高铁还是国务院鼓励的投资项目,基本都属于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指的是交通及公用服务方面的投入。长三君作为一介平民百姓,虽然离庙堂十万八千里,但是也感受到了国家经济下行的迫切压力,从经济史来看,在经济下行,甚至有通缩风险的过程中,政府往往会采用大量基础设施投资的方法来激活经济。长三君不由地思考,此次中国经济下行,这样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能见效吗?
在开始讨论前,长三君先和诸君讨论一下理论背景。话说关于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发展,学术界基本有两派。其中一派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只能有短期提振下效果,长期会对民营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对经济发展反而不利。长三君把这一派称作伟哥派。他们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就像伟哥一样,只能收一时之效,长期肯定是伤筋动骨啊。
另一派呢,长三君称之为维他命派。这派经济学家认为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在长期能够实现自我平衡看,在投资过程中,能够对经济产生巨大的外溢性,因此绝对是利大于弊。就像维他命一样,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长期都有利好。
那么这两派的观点到底谁更合理呢?相比较而言,长三君更喜欢吃维他命,所以支持维他命派,相比你们也是一样的,嘿嘿。anyway,维他命派的观点得到了实证支持,根据美国的经验研究,基础设施每投资1美元,可以对经济产生3美元的外部性收益。这个也很好理解,比如原来我们经常说西部大开发,但是西部人工成本的确低,可是你造好了商品你还得运到海港出口啊,所以必须修铁路嘛。所以村干部说要致富先修路真是至理名言。同时,原来投资基础设施的这1美元,在长期也可以逐步得到补偿。高速公路什么时候免费了吗?
当然,伟哥派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基础设施投资的最大的弊端就在于起挤出效应。什么叫挤出效应呢?我们知道,类似高铁、机场这样大型的投资,就算是国家也要跟银行贷款的。那么问题就来了,私人企业投资要跟银行贷款,国家搞大项目开发要跟银行贷款,但钱就那么多,你是银行你带给谁?这问题还用问嘛?你是女的,李敏镐和王宝强你选谁,这不明摆着的事情嘛。
所以所谓的挤出效应主要是说由于国家搞大项目要跟银行贷款,而考虑到国家信用等等优势,银行部门都会优先选择贷款给政府,这样私人部门的可贷资金就减少了,私人部门要获得贷款就要支付更高的利息,这样就会降低私人部门的投资的意愿,长期来看,对经济增长是不利的。
好像也挺有道理啊,当然啦,没有道理的观点能持续这么久嘛,而且还在蹦跶呢。
理论之树常青,现实却是灰色的。我们知道,政治家和学者不一样,学者只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提供自己的观点而已,但是政治家是要做抉择的,而且学者基本上讲述的都是长期长期,但是凯恩斯说了,长期我们都死了,政治家可是要解决火烧眉毛顾眼前的事情啊。
从政治家的角度出发,如果的确面临着通缩风险(我们国家现在就是,好捉急啊。关于通缩的危害日后再写),基础投资建设几乎是唯一的选择。有些学者建议应该货币政策为主,比如降低利率,但是实际的经验是,在通缩时代,企业即使在相当优惠的利率条件下,对投资业会非常谨慎,货币政策就像大卖场打折,可是要是穷的都喝稀饭了,你打一折也没人去啊。
那么既然采取了利用基础投资建设来推动经济,就要思考如何才能尽量避免其挤出效应。其实任何政策都是兴一利必有一弊,好的执行无非是放大长处,限制短处。
其一,既然基础设施投资有可能抬高资金成本,那么就利用其它方式适当降低借贷成本,比如最近央行降低了存贷款的基准利率。你看,政策要结合起来看,互相关联呢。
其二,通过体制改革,让民间资本分享基础投资建设收益。最近中央政府乃至地方政府不断出台的引入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正是这样的表现。
其三,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的回收期较长,民间资本可能承受不了如此漫长的投资回报,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通过资本市场实现投资的迅速回流,给民间资本提供便捷的退出渠道。是不是想起来证监会最近出台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改革措施了。
看完长三君的分析,大家是不是对此次基础设施投资信心增强了,政府做事也蛮拼的呢,并不是孤立简单粗暴的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倒不是看到这些政策的相互防守兜底效果,而是从中看到能够制定如此缜密、环环相扣的政府是多么的专业啊!作为平民百姓的我们,还是放心大胆地消费吧。by the way,学术界通缩时期消费的作用基本没有分歧,绝对都是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