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向唐朝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促使唐代开始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由于发起反唐的指挥官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
首先,事件的主要人物有唐明皇,杨贵妃,安禄山以及杨国忠。
许多人都说引起安史之乱,最有罪的人是杨贵妃,是她引诱唐明皇,使得唐明皇不理朝政,任人唯亲。可是,我倒想为她辩辩理。杨贵妃长得美若天仙,这不是她的错。说她使得唐明皇不理朝政,这就有些差错了。杨国忠当上宰相之后,多次进鉴皇上,说战守边疆的安禄山很不安分,此人不除,必有后患。可是当时的唐明皇极其看中安禄山,并没有听杨国忠的建议。这就说明,唐明皇并不是没有理朝政,他只是理得不好。如果他真的不理朝政,那安禄山早就被杀了。
再来说说杨贵妃使得唐明皇任人唯亲这件事,其实杨贵妃有三个亲哥哥,而这三个哥哥都没有留在皇上身边,只是在地方做官。而杨国忠只是她的一个表哥,却留在朝廷当了宰相,这说明,唐明皇也不全受杨贵妃影响,他挑选人时也是有他的标准的。至于是什么标准,我们暂且不说。这里只是为杨贵妃明明理。
再来说说杨国忠,安史之乱错在他吗?
杨国忠被认为是一个不学无术之人,而在当时不学无术是指:学术水平不高,而学术是指作诗写词。在当代,作诗写词的水平不高的人就不能承担大任了吗?我们国家领导人,国家总理是否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他早就看出了安禄山可能会造反,只是多次进鉴皇上未果。
最后,来说说最重要的人物——唐明皇,他一直很看重安禄山。在军队战守的边疆,只要有哪个领域的大将失误了,犯错了,他就发话,斩!斩就算了,他会将那一块的领域全部划到安禄山的名下,让安禄山接管。就这样,安禄山的势力慢慢扩大,十块地有七块地是他的,这就为他造反奠定了基础。
所以安史之乱有很大错的是唐明皇,是他的制度。
一开始,就算安禄山有一颗想造反的心,也没有要造反的胆。因为他没有雄厚的军队来为自己奠定基础,要造反只会是鸡蛋碰石头,自己去送命。是唐明皇给了他这个机会,再加上杨国忠一直想灭掉他,在这种情况下,他不造反也害怕有天唐明皇听了杨国忠的建议会杀了他,所以他毅然决然的造反。
唐明皇不会预料到自己信任看重的人最后会背叛,他不知道,形式改变,人的心理和想法也会改变。好的制度会控制住一个聪明的坏人,而不好的制度也会把一个隐忍的好人逼坏。
在生活中也是一样,作为一个领导人,也一定要制定一个好的制度,一味的过渡相信别人,在形式改变的时候,只会让自己不堪一击。只有制定一个适合的制度,才能在管理好一个环境的同时也拥有衷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