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40天里,我在简书和微信公众号共发表了22篇文章,共2万多字,朋友都好奇地问我:“怎么就开始写作了,还坚持这么久?”
是啊,对于我这么一个什么事都三分钟热度的人来说,能坚持这么久,我自己都觉得惊讶。而且,我还没有感觉到厌倦。
也许,你会想,那是因为我热爱写作才会乐在其中吧。事实并非如此。
以前也会写写文字,大多存储在硬盘,单纯记录着自己的生活、感想、情绪。最近在简书和微信平台发表文章,我也是把写作当成任务来对待,码字的过程也不怎么美好。之所以要写作,也许只是因为我对写作有着某种莫名的强迫症。就像有人在出门前必定会返回确认门是否锁好那样,我总想逼着自己去写、去表达。
通常在连续写了3、4篇后,便进入瓶颈期,没有想写的内容,也没有表达的欲望。看着简书上层出不穷的话题,看着群里的小伙伴对写文章的热情,我似乎也为自己的这份执拗找到了答案。我想即便没有喜欢、没有评论、没有打赏、上不了首页,我依然还会坚持写作。
1. 写作能让你的思路更加清晰
很多人说,写作缺乏灵感。其实是缺乏捕捉灵感的能力。人脑有上千亿个细胞,其中98.5%—99%的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大约有1%—1.5%的细胞参加脑的神经功能活动。每秒都有上千万个念头,只是能记住的不多。抓住其中任何一个念头,你就能开始架构一篇文章。
但是真正能做到每天输出文字的人并不多。
在脑子里想好的话,到说出口时却发现没有那么流畅了;已经说出口的话、经历过的事,让写下来时还是会无从下笔。从想法—语言—文字,是一次次对内容加工整合、对思维抽丝剥茧的过程。
日记,让你厘清今天的快乐与忧伤,收获与不足;
故事,让你明白你总是容易被什么打动;
叙文,让你学会从事情的细节去找出联系。
写作,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想。
2. 写作是一种对生活的检视
当你觉得自己写不出一篇像样点的文章时,也许是你该换种方式去生活了。
你能想象一个经常去旅游、见不同的人、尝试过各种工作、阅读无数书籍的人,写不出别人感兴趣的文章么?
相信你现在对这个人就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吧。
文字,是作者生活的一种体现。
生活里有趣的人,常常能写出让人捧腹的文字;
生活里善于思考的人,常常能给别人提供价值;
生活里用心的人,常常能让人燃起对生活的热爱。
当我写不出文字的时候,我的状态一定是无趣、单调、懒惰、空洞、缺乏热情的。
写作就像一台精密的仪器,它毫无保留地揭露了我真实的生活状态。
3. 写作是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
德国皇帝弗德雷里克二世因为想要知道婴儿会天然地先说哪一种语言,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禁止护士保姆与一批新生儿说话,结果这些婴儿都没能活下来。这个实验很残忍,却也告诉了我们:人生而需要交流。
话痨的我更是如此。
朋友们在一起,我总是会喋喋不休。
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了。
有句歌词是,有些情绪,只能说给懂的人听。
我们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懂的人却越少了。
许多次,当我想跟别人分享,打开通讯录,秋秋,微信,却只能默默地关上。
写作吧,不用考虑内容是否有趣,也不用管别人会怎么看,将那些平淡无奇却又触动心灵的小事随意地记下来,将那些无处诉说的情绪没人理解的执着用心地写下来,将那些你认为重要的有用的信息写下来。
世界这么大,总有人会靠近你,因为你是你。
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说:作家,从定义上说,不知该走向何方,他写作是为了明白他为什么渴望写作。
写作本身就是种渴望,不管是否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