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学术著作奠定一辈子学术地位
---读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有感
这本书可谓是久闻大名、如雷贯耳,今日一见,仍然还觉得果然不同凡响。前段时间,作者夏志清先生去世了,那天去市图书馆时无意间发现此书,赶紧就借了来。
老实说,作者的文笔、文采、学问,样样都很出色,不愧是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1951年获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教授,尽管本书初版时,作者还尚未获得该校教授头衔,但彼时作者正值青年、才华横溢,所以很快就写出了这本奠定其学术界地位的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出版后好评如潮,一时风行学界,当然也不乏一些异见者,然而并不能动摇该书在学界的地位,不过是一些见解的不同,无伤大雅。
本书共505页,正文外,还附录了一些其他相关篇章,按时间段来写,对各阶段的小说状况,有总写有分写,尤其是论述到专章作家的时候,看得更懂一些,更认可作者的述评、赏析;而在读各阶段的总写的时候,似乎有点跟不上作者的思路,受知识视野的局限,我没有作者那么宏阔,毕竟那些耳熟能详的现代作家,其作品真正读过的很少,对于那个时候的时代特征、文学留脉、文学思潮等也不甚了了,所以总写的部分读起来就有点吃力,常常跟不上作者的思路。
该书最为人称道的是其见识,作者能够识人于微,其实也不能说是“微”了,沈从文、张天翼、钱钟书、张爱玲四位早就成名,只不过在该书成书的年代里,国内正处在新政权初定后的调整适应期,彼时上述四位大家正如落难英雄,运交华盖、不被认可罢了。
作者能够剔除政治眼光,从文学角度肯定了他们,而且大大的赞扬了一番,赋予他们以应有的文学史地位,然后最重要的是,作者的这番慧眼受到了日后读者的广泛接受和推崇,被揄扬者和揄扬者就都受到了极大的赞同和尊敬,如同千里马和发现千里马的伯乐那样,都那么受欢迎、喜爱,作者的名气也就传播开来。
该书最不拘于俗见的是对鲁迅的评价,自然也是当初最遭物议之处。鲁迅在建国后地位直线上升,其实在解放区的时候就已经很高了,因为毛的推崇,给了他“六个最”的褒奖,所以建国后的地位就可以想见,一时间,鲁迅几乎就是文学界、思想界的一面旗帜、一座丰碑,几乎不可逾越。这其中,作为逝者的鲁迅难免被赋予了很多文学以外的意义,当时的人习焉不察,或者部分智者当然明了,但是又不方便说出来,干脆就不说了。这样的鲁迅其实不是真正的鲁迅,或者说不是原来的鲁迅;而彼时的作者,正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洋彼岸,正可谓洞若观火,作者对那些附着意义看得一清二楚,自然不会被遮蔽,也不会认同那些文学之外的宣传,更不会对那些不做抉择的打包兜揽进自己的著作中,这就叫慧眼、卓见,正因这些,才成就了作者夏志清的鼎鼎大名及其学界地位。
年轻人凭借一部作品奠定自己学术地位的,他不是第一个,却是其中比较显著的一个;当然作者后续还有很多深具卓见的作品,并不局限于这本书,如《中国古典小说》、《新文学的传统》等也很有影响。当今圈内学人很多都尊称其为夏公,这本书也成了很多被推荐阅读的必读书之一,成为了一个学科中绕不过去的经典,这自然应该是作者最大的荣耀,因为实至名归!